- 
							《6 画》教学设计——三小——聂琴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贵州福泉市试验区教学设计集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6 画 教师姓名: 聂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概述】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有的学生在朗读古诗上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对于反义词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1、认识“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会写“水”、“去”、“来”、“不”四个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2.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教学难点 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反义词。 五 【学习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2:1:1模式为框架,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将各部分的学习置于相应游戏活动中。比如开火车读、比赛读等。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用的资源 语文书、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四个字。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谜语诗,你们想猜吗? 2.媒体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学生猜谜) 3.引出课题: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板书课题,媒体出示:1 画 4.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这幅画多美呀,让我们赶紧来看看画上都有什么? (2)请小朋友们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一说。(远处有……近处有……) 板书:山 水 花 鸟 5.小结过渡:这样有山有水的画,我们称之为山水画。这样的一幅山水画无论挂在哪里,哪里就会变得格外漂亮。接下来,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 设计理念: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用一幅画引入课文,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诗歌中的生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本课10个生字 (2)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①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认识“”这个偏旁。 ②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 ③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 ④声:上面是个“士”,不要写成“土”,两横的长短要注意。 ⑤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 ⑥随机学习“辶”这个偏旁。 (3)字宝宝认识之后,在读音上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注意区分平翘舌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 4.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5.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男女生比赛读) 6.生字回到课文中,谁会读? 媒体的出示:课文内容 (指名读课文) 设计理念: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三、指导写字。 媒体出示:“水”、“去”、“来”、“不”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字的第一笔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要一笔写成。 “去”字第二笔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要从左下格靠横中线处起笔写向右边横中线上。 “来”字的第四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不”的竖要从撇上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2)教师示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四、快乐阅读——我来读 识字通——读一读 必读篇目:《对子哥》《短文1》 选读篇目:短文2 五、快乐说话——我来说 我是组词小能手!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声 去 还 来 水 去 不 【板书设计】 1 画 水 去 来 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会背诵课文。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媒体出示:比一比,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设计理念: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字学的多了,对字的意义就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掌握字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他们乐于参与的组词小竞赛。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组词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 二、品读古诗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媒体出示:第一、第二行诗句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诗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①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 ②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这是一幅画) (4)指导朗读。 ①媒体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②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结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诗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媒体出示:图片和诗句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②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设计理念: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水、花、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画的谜语诗。 3.在诗句中找找意思相反的词。 媒体出示:“远”、“近”、“有”、“无”、“来”、“去” 4.把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远——近 有——无 来——去 5、谁能有好办法说说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 6、游戏:找朋友 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 (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设计理念:诗句中这几对意思相反的词,可以通过比较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来”和“去”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而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积累了更多反义词,增加了词汇量。 三、背诵课文 1.结合板书,自己练习背诵。 2.看看图片,同桌互背。 媒体出示:图片 3.指名背诵。 设计理念:单纯的背诵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属于强行记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借助板书和课文中的插图来辅助学生背诵,既感觉轻松,又能把课文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快乐阅读——我来阅读 1、我说你猜。 媒体出示: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五个兄弟, 住在一起, 名字不同, 高矮不齐。 (手指) 2、选读: 资料城 《猜一猜(一)》 《猜一猜(二)》 六、快乐说话——我来说 1、出示一幅秋景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秋天到了,大地一片金黄,人们正忙着收割呢!看,他们正在( ) 【板书设计】 1 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八、【教学反思】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doc
- 教学设计
- 三小
 
- 
				
				加入的知识群:
 
			 
		 
	.jpg)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