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教学设计方案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长恨歌》教学设计(组长:孙珂 组员:李雅玉)

     

    • 一、教学内容概述: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 二、教学设计理念:

    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学理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具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导入、创作背景介绍、诗歌朗诵、课文分析与精讲、主题升华、教师总结。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现象异常活跃复杂、而且易变。

    2.认知特征分析: 

    他们脑细胞分裂快、接受新知识能力惊人,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兴趣。但是观察事物不够仔细精确,归纳理解能力差。 

    3.情感特征分析: 

    初中生情绪性较强、理智相对较弱。幻想性强,不切实际。自控能力较差。

    4.意志品质分析: 

    初中生意志品质相对较弱,有时又偏于固执。情绪成分较多。

    5.行为特征分析: 

    初中生行为养成性较少,随意性较多;社会性较少,自然性较多;稳定性,精确性不够。男生尤甚。

     6.身体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以身理特征为基础的,一般来说他们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不成熟性是其基本特征,所以也心理不稳定、不精确、理解力、思维能力不足。

     7.学习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他们社会感差,社会经验少,人生观和社会观正在形成阶段。要他们从书上学懂社会、而且是过去的社会,的确很难。

    • 四、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第二次添加)

    知识点:

    1. 本诗的题材特点(理解)

    2. 体会诗歌的主题(理解、应用)

    3. 背诵并默写诗歌的名句(识记)

    • 五、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水平要求:

    知识点1:理解本诗的题材,并描述常见的诗歌题材;

    知识点2:根据诗歌的内容体会本事的主题;

    知识点3:背诵和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 六、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本诗体裁特点

    2. 体会杨玉环和唐玄宗之间深挚的情感和历史教训

    3. 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 七、学习策略

    采用指导性学习策略,利用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教学

    •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种类: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资源:课本,演示文稿

    •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诗歌朗诵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四、课文分析与精讲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五、主题升华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六、教师总结: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七、最后齐读《长恨歌》。

    •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第二次编辑)

    • 标签:
    • 教学设计方案
    • 长恨歌
  •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