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采取的基本方法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采取的基本方法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工作,应从教与学的过程入手,系统研究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及有效合理的教与学过程,针对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所存在的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该如何解决、结果怎么样,并在充分考虑硬件环境、区域条件、师生情况等因素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及应用等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规范教与学过程;寻找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系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

            1.如何规范教与学的过程

            规范教与学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如何学。老师如果不清楚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清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高效率地学习,这样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

            事实上,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好奇心。学生要么为了想玩而学习,要么为了生存而学习。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学生学习的第一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基本概念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要按照能力的体系学习,并转换成能力。如果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整理在一起,按照知识体系组织在一起,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进而失去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那么,学生究竟该如何学习呢?老师该如何营造必要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使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呢?事实上,学生年龄不同,基因不同,学习方式差别很大。小学主要通过直观感知规律,初中是有背景的逻辑,高中则主要是学习符号逻辑。基因研究表明,人的基因后天可以培育,但有年龄限制,比如,多数人的语言基因在10 岁前必须培育完成。另外,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欧共体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表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其中,占83%的视觉,主要是生动鲜活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文字。举个例子说,假如,写一篇文章描写一个人物,文章的字数可能只有几百字,也可能几万字,给其他人读,读者从文章中可能会领悟到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基本特征,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人物的真实相貌,他会与熟悉的面孔对照,比如像刘德华、周润发等。如果让读者看一眼该人物,哪怕5 秒钟,他可能终生不忘该人物的形象。这就是抽象文字和生动形象画面的区别。

            综上所述,在规范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系统考虑下列因素: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适的学习内容,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或好奇心吻合;切实做到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重视学科内容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从生理和教育的角度,安排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及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营造有效的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

            目前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准确;每个学科到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缺乏明确的标准;中高考训练及测试到底测什么,应该如何出题等,缺乏系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的学习方式不够合理;教与学过程不够科学,一言堂现象严重;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思想;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解释问题存在着不准确等现象。

            比如说,我们在2004 年4 月份参加过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研讨活动,有一节初中数学课,讲有理数,教师设计了非常漂亮的课件。开始讲课,教师先演示了一个课件:两个卡通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身上写着整数,女孩身上写着分数。两个卡通人跳着舞从两侧进来,接着跳在了一起,最后变成了一个卡通人,身上写着有理数。后面,教师演示了有关有理数四则运算的课件,并与学生互动交流。观摩课结束后,在交流研讨的时候,我们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分数,为什么还要将这两个数放在一起起个名字,并学习它呢,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吗?这个老师没能答上这个问题,他说他没想过。问题是如果老师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某个内容,他哪来动力呢?教师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某个内容,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综合素质呢?

            再比如说,我们听过一节初中化学课,讲燃烧,教师做了很好的课件。在讲课时,教师安排的教学过程非常合适,既有课件展示,又有动手实验;既有教师讲解,又有学生交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有那样一个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现象:用嘴吹灭蜡烛,用嘴吹旺炉灶,湿布蘸酒精点燃后布不燃烧等。让学生用“燃烧”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老师再作纠正。其中,在解释“湿布蘸酒精点燃后布不燃烧”这一现象时,教师解释说,是水阻隔了布和空气,才使得布和空气不能产生化学反应。事实上,是因为水吸热,使得布和水达不到反应的温度,即布的燃点,才使得布不能燃烧的。在这一节课中,尽管教师的课件用得很好,但又如何能培养好的学生呢?

            2.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 

            教学中传统手段普遍存在下列困难:抽象问题如何形象讲解;非正常问题如何正常化;如何建立学科内容体系及学科间的动态交叉;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发布教学信息;如何动态实时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反馈;如何高效、动态实时与外界交流研讨;教师之间动态共享信息、交流研讨。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学习个别化需求与一齐化教学形态的矛盾;内容广泛性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性的矛盾;间接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教学功能的片面性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局限性和教学实际需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学科能力提高与教师可能得到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 

            3.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信息技术手段有诸多特性,在教学上的特性如下:动态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观、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动态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等。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4.最大限度地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营造教与学的环境,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营造下列环境: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研究性、探究型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讨论环境;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及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共享的环境;建立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学校管理的环境;建立教师培训、教科研环境;建立学校基本信息管理及实时调度的环境;建立家长、教师、学生、管理者互动环境等。

    • 标签:
    • 教师
    • 信息
    • 老师
    • 知识
    • 学习
    • 能力
    • 学生
    • 教与学
    • 信息技术
    • 整合
    • 基本
    • 环境
    • 建立
    • 课程
    • 采取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