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的概念学习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一)起源

            2004 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 60 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伴随微课程的是结构化的任务活动,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他看来,45 分钟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几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根据认知科学规律,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普遍较短,于是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

    (二)定义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这些学者中比较典型的有胡铁生、焦建利、张一春、黎加厚以及郑小军等。

            1.余胜泉:微课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及其进程安排。微课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其基本结构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四大部分。

            2. 胡铁生: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3.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4.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5. 黎加厚: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6. 郑小军: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7. 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8. 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微课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微课程定义讨论

     

    (三)微理念的对比

            为进一步深化微课程的概念,有必要将教育中的各种微概念进行梳理。微课程( Micro - Lecture) 与微型课程( Micro - lesson) 、微型学习( Micro -Learning) 等已有的微教育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hilip Wong 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 ICT) 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 Chee& Wong,2011)。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 - 2 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 刘运华等,2005)。由此可见,微型课程( Micro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 祝智庭等,2008)。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 2007)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学习产生于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与草根化媒介技术与内容的背景下,隐含的学习理论基础为社会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即将学习情景视野放在了网络社会结构的变迁之中,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学习是一个联结的过程( 王佑镁等, 2006) 。微型学习大多依靠手持移动设备,传播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顾凤佳等,2008) 。由此可见,微型学习在形式上主要侧重于基于手持移动终端使用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的非正式学习,技术上符合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理念上是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使得学习成为连续统一的全景化学习观( 祝智庭等, 2008) ,是一个总结性的、前瞻性的上位概念。尽管微课程的提出者并非从移动技术与非正式学习的角度提出微课程,但理念上微课程应属于微型学习中的微型学习资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践行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

    比较维度

    微型学习

    微型课程

    微课程

    提出时间

    2004年

    1998年

    2008年

    技术生态

    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

    信息通讯技术

    信息通讯技术

    学习理念

    社会建构主义、联通主义

    适用领域

    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概念定位

    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教学活动

    理论贡献

    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桥梁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整合,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支架学习策略的使用

    注重教学支持服务,学习资源的半结构化与动态发展

    学习媒体

    视频、音频、文本

         

            微课程是一种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整合于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 micro video) ,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 micro content) ,如文本、音频等。为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 微课程是半结构化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随着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 微课程作为一种片段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联系的注意状态( 祝智庭等,2008) ,需要资源开发者、教学者设计有效的支架,设计学习的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程资源学习。可见,三者存在内在一致性,微课程的提出同时也使得微型学习和微型课程在资源设计、学习理念方面有所深化与拓展。

    (四)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微课程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一) 区别:

    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版或曰课件的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从学习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微课程是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接轨得更加无缝一些。

    (二)联系

    微课与微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微课中各种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走向微课程,在课程视野观照下,思考微视频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培养创新人才。       

    思考: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是否真的很明显?国内专家学者对定义区分不大,给出的都是微课(程),是否说明两者没什么区别?

    http:weike.uken.cn/index.php/Index-centent.shtml?&id=352 微课参赛作品:什么是微课

     

    • 二、微课的特征 

    (一)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主题的学与教活动。主要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传统课堂上需要完成众多复杂教学目标而言,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练。

    (二)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的主要资源是视频教学片断。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视频片段一般控制在8 ~ 10 分钟(有的资料5-15分钟)。与传统的45 分钟课堂相比,资源容量较小、时间紧凑、短小精悍。将宏大内容解构为相对完整的特定微主题;学习便利,灵活自由;提高学习效率,使其迅速掌握知识点,受到借鉴与启发。

    (三)依托网络、灵活便捷

          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便于网络呈现,能够适应不同终端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和各类手持设备在线观看微视频片段、查阅学习课件,实现远程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的便携性,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满足社会大众各种学习需求。

    (四)系统开放,相对独立

           再完美的课程设计,如果其本身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不能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升级,必然变得过时、僵化、难于修改、最终失去教学价值,面临淘汰。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无论从设计方案上还是课程产品的技术选择上,必须具有开放性特征,易共享、可交互、可扩展、易更新。

     

     

    • 标签:
    • 学习
    • 教学
    • nbsp
    • 微型学习
    • 微型
    • doc
    • 视频
    • 理论学习
    • 知识点
    • 课程
    • 资源
    • 概念
  •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