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昌小学徐琴语文13 古诗两首 所见教学设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贵州福泉市试验区教学设计集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13:古诗两首 所见
教师姓名:
徐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概述】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学生从小热爱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因此,应充分挖掘古诗的内在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直观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古诗的特点注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感受牧童的机智活泼的可爱形象。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古诗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及重难点: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认识“所、牧”等六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五、【学习策略】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
课件和拓展阅读资料
2.学生用的资源
拓展阅读资料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指名背诵前段时间学习的古诗《春晓》和《村居》。
2、想一想这两首古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3、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首古诗。这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所见》。(板书:所见)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老师写课题。
二、看图导入
(一)看图。
1、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小朋友、牛、大树……)
师:再仔细看一看,这个小孩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候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2、师: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提示:这是夏季,树上有什么?并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想一想,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心情是怎么样的?)
3、师:看了这幅图谁能用几句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大树林里,牧童骑着牛,拿着杆,他在向树上看着什么。)
设计意图
古诗十分注重形象描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直观的形象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感知诗文的内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了解诗中的主要人物——牧童,还有诗中的其他事物,如树林,黄牛等。看似看图,实是在识诗。通过说话练习,尽管说的内容不一定全面,但能达到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古诗是怎么样写成的——诗人是在看到这样的情景时写出了自己的“所见”
(二)解题。
1、师: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画。这画上色一切被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诗人看到了这眼前的真实的情景,就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叫:所见“
2、师:“见”可以怎么组词呢?(看见、听见、见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呀?(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一起读一读题目“所见”
4、师:(简单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设计意图
“所见”一般理解为所看到的。其实“见”色过程还有“听”的过程、“想”的过程。但是不能把这样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还子们用“间”组词,其实为后面全面地认识“所见”做好铺垫。
三、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诗、牧童、黄牛、蝉、闭、立。
(2)检查学生读准字音。
4、师:读准了字音,自己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5、练习读,教师指导读,检查读。
设计意图
让每个学生读准、读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底工程。乐读是读好的基础,在引导读的过程中,形式灵活多样。
四、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一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图上用眼睛看了画面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牧童在唱歌,蝉)
1、师:看来,“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的意思……在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首先,看一看第一句和第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中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们不理解?
学生质疑。
振:振动。
林越:指茂密的树林。
师:谁能用自己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响了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设计意图
这首古诗基本属于白描的手法。只要把关键的词语弄得了,学生很容易理解诗句的内容,再加上前学期学生“说”的铺垫,因此待学生质疑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木桶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心情是怎样的?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指导学生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设计意图
目中有像,心中有情,才能读出韵味,读出见解。引导学生想象出牧童的心情,学生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诗。
2、师:起初牧童在黄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第三、四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句里有哪些地方不懂呢?
学生质疑。
欲:要想,打算。
捕:捉。
立:这里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牧童想要捉鸣叫的知了,忽然停止了歌唱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原来他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设计意图
不同的方式表达,一方面是落实说话的训练,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发现,把故诗翻译过来的时候可以灵活机动,如果加合适的内容、调整词语的顺序等,这是一种方法的引领。
师:你捉过什么东西呢?比如:捉蜻蜓、捉蝴蝶、或者捉迷藏等。“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牧童当时的样子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做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的想办法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师:你认为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一动一静)你认为哪些词写得有意思?你喜欢这个牧童吗?
师:刚才还是歌声嘹亮,此刻镇静呀!读:——(生接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可真是个机灵的牧童呀,你看他——(生接读)意欲捕名蝉。忽然闭口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象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语句进行对比诵读。
3、师:这个牧童捉到鸣蝉了吗?为什么?自己想象,交流。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师: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当堂背诵全诗,提高学习效率。
六、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发现难写的字。
2、引导学生分析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要做到“ 三个一” )
5、展评学生写的字。
设计意图
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规范的书写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根据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它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对于习惯的培养,不同阶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重要。写字教学中经常强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终生受益。书写后的交流展示,更可以使全体学生取长补短,提高书写的水平。
六、阅读拓展170至172页
设计意图
是使学生把古诗记得更牢固,二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懂得学习了新知识,就要不断的巩固和复习。
七、拓展写话:用本节课的词语写句子,8分钟,越多越好。
八 、板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动一静,机灵可爱。
设计意图
把整首古诗板书出来,一目了然,使学生深刻记住古诗,能很快的背诵古诗。
-
-
- 标签:
- 13
- 想象
- 意图
- 黄牛
- 语文
- 所见
- 牧童
- 学生
- 设计
- 理解
- 古诗
- 小学
- 古诗两首
- 内容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