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光小学—王亚男—观摩视频案例反思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观摩《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视频案例反思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文中的小兵,喜欢小汽车,但因心疼妈妈而坚决不要,是多么孝顺啊;售货员阿姨和女儿天天等着送小汽车给小兵,又是多么富有爱心啊!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但在平淡的字里行间时时透着“情”字。“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 “妈妈。” “在那儿!” “男孩点点头,又专心地看起小汽车来。”行动中、语言中、表情中无不透露着小兵对小汽车的喜爱之情。“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 孩子那“言不由衷”的话语又是多么地令人震撼。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在,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自主读第一节,启发思考:这个孩子在玩具柜台前想干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如:对“目不转睛”这个词的理解,利用实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体验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插图,让孩子想像“还会有哪些人来买玩具呢?”进而理解“只要……就”的含义,并且启发学生练习说话。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异常决定,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深入研读课文后,启发思考:小男孩那样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利用对话较多的行文特点,从读中理解。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3、读写结合,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启发谈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升华并丰富对文章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文与做人的任务达到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再次观摩课堂视频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有以下做的不足之处:

    1、个别朗读指导不到位。

    2、多元化的评价也会博得学生的致高兴趣。所以,我觉得自身的应变能力及简洁明快的课堂语言很重要,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 

    3、课堂上我讲的过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了。

    4、课堂气氛太过活跃,课堂常规还有待加强。在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面面俱到,也不在于热热闹闹,哪怕只有一点,只要它闪光,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包装自己,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 标签:
    • 教学
    • 学生
    • 视频案例
    • 课堂
    • 观摩
    • 人物
    • 课文
    • 反思
    • 小学
    • 喜欢
    • 小汽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