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下)语文《雷雨》教学设计(31团 李美玲)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雷雨》教学设计
 - 
													一、设计思路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 
													四、教学目标
 - 
													五、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景、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 
													八、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教师直接出示课题:(雷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雷雨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师:大家想想平时我们学过带有“雨”字头的字都有哪些? 2、板书:雷、雾、霜等等。 3、师:带有“雨”字头的字都和什么有关系?生:天气。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1.汇报预习内容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 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3.开火车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要求不能错字、填字、漏字。 四、指导写字1、 我的发现,出示会写的字:垂乱沉压逃越阵彩虹蝉蜘蛛(先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a. 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b. 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c. 垂字中间宽,上下窄。 2、 教师讲解:重点讲解垂字,垂字的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彩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 3、 学生临写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个好。 4、 教师巡视,对写得不好的字将好字与错字,相对比,让学生把字写美观。 5、 展示。 6、 齐读全文。 五、快乐阅读:六、写话:1、词语大比拼 2、选词写话。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词语,指名读词。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8)它是按前、时、后的顺序描写的,谁能来分一分。(1—3、4—6、7—8) 2、课文主要写了( )、( )、( )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三、 读中感悟,理解想象:(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1、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1——3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 (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45块乌云一起压下来了!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学生读,师动作演示)就在这时,你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②创设情境,理解“垂”。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③演示点拨: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 )越来越( )。 师:你能用“( )越来越( )”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出示:( )越来越( ),( )越来越( )。 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棒了。 3.有感情朗读。 师: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一场大雨就要下下来,让我们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自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再来试一试。 (三)、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1、雷雨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学习第三部分(7—8) ①小组合作完成,观察雷雨后的景象图2,有说明特点,填在表格中。 雷雨前 雷雨后 天空 黑沉沉 太阳出来了,彩虹挂 蜘蛛 逃走 又坐在网上 蝉 一声也不叫 叫了 ②指导朗读,句号停顿,清晰读出雨过天晴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齐读课文,读出雷雨后的美。 (四)、 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四、快乐阅读五、写话指导学生看图片,在回想一下今天我们这的天气都有什么变化,然后把它写下来。 - 
													六、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 乌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18、雷雨 雷雨中: 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雷雨后:雨停了 彩虹 蝉 蜘蛛 青蛙 
- 
													
- 
							- 标签:
- 小学语文
- 学生
- 雷雨
- 雨后
- 雨前
- 课文
- 指名
- 出示
- 自然
- 感悟
- 景象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