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法?目前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郑金洲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例如,黄卫国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积极主动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张姣,2013)
案例教学过程图
(二)案例
案例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例展示 》
在某高中实习政治教学的两个月中,认真的分析了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案例教学法所拥有符合政治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现以《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消费观”一课为例,进一步诠释将案例教学法置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张姣,2013)
1. 教学准备
在《多彩的消费》一课中的教学重点是消费类型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将这一课分为两个小节讲授,那么本文将以“树立正确消费观”为例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之前,本人对教材进行了通读,了解了本小节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并明确此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那么,结合此课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国家所倡导的一切从简的原则,同时也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现将选取“舌尖上的浪费”作为本节课的案例,并将文字影印成小卡片的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漫画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结合文字和图片进行案例分析。案例选取完后,下一步就是对案例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应既具有针对性,同时又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到理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对教材的系统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学生准备的案例资料和图片,由于既贴近生活,又简单易懂,所以选择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呈现给学生,并把讨论时间预计在10分钟左右。
材料一: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框题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舌尖上的浪费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 2000 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 2 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与我国还有九位数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数量庞大的困难群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内参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陈德铭:有的企业在菜单上标识菜品食材份量,在报餐标准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主动的提供半份量或半份餐等服务。这些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周柳军指出:消费者、企业、行业、积极行动起来,使得我们大家不想浪费,同时要完善制度,使得我们公务消费不敢浪费,整个形成“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能浪费和不敢浪费”的社会氛围、制度体系和行业结构。我想,我们舌尖上的浪费就能有效遏制。
材料二:
问题:1.材料中都提到了什么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影响?我们是不是也受到过这样的影响?
3.结合教材,想想自身应该如何对待舌尖上的浪费这类问题?
上述过程便是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过程。同时,应在课前向学生布置收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和发生在身边的浪费现象。这样在教师和学生对案例背景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 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消费的类型。那么大家和我一起回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都有哪些?消费类型 又有哪几种形式呢?
学生:略
教师:好,回答的很好。那么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消费者呢?对,应该做到理性消费、理智消费,做一名勤俭节约的理 想消费者。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课第二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请把书翻到20-21页,在阅读做理智消费者这一部分时关注虚框里的问题,那么结合自身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体会,你对这些问题怎么看待?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同时让学生进行阅读了解。阅读后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由影响消费的四种心理因素引出要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分析与简单介绍,为案例的引入奠定基础。)
教师:随着生活条件的与日俱增,逢年过节,在家里吃饭的家庭越来越少,反而在饭店聚会的人就越来越多。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身处的北方 人,请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点些菜才觉得显得大气、不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为了响应政府不铺张浪费的号召,今年节假日时,各大中型饭店的退订率飙升,导致各大饭店的收益大幅度下降。那么,结合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和父母身上的经历,在请人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我记得我和爸爸出去吃饭的时候,旁边桌的叔叔走的时候满桌子都是菜,一个阿姨说打包,叔叔还生气的说回去也没人吃,说完就转身 走了。
……
教师:那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一下,这几张图片都展示了什么呢?看了这几幅漫画你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学生:略。
(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由于图片来源于生活,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的讨论热情被调动起来。在利用案例教学法的初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简单了解的基础上,进入兴奋的情绪状态,营造了课堂教学过程良好的开端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师:好。同学们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这里有一段简短的资料,同学们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提炼出自己的提纲,同时带着这几个 问题去阅读:首先,材料中都提到了什么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受到一种什么心理的影响? 我们是不是也受到过这样的影响?最后,结合教材,想想自身应该如何对待舌尖上的浪费这类问题?那么,我们7人一组,在阅读完后进 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讨论进度。好啦,开始阅读吧。
……
教师:好啦,大家停一下,我刚才走了一圈发现很多小组的组员都很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现在在小组内部选出一名组员做代表来 阐述你们小组的观点。还有3分钟时间进行总结。
……
教师:时间差不多了,请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进行小组总结性概述。
(将全班进行分组后,学生很快进入了阅读状态。大约 3 分钟左右学生开始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开始进行巡视并督促以及进行区别性指导,从而发现学生的不同想法,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也能调动积极的讨论气氛。对有些不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引导性的言语,促使其大胆主动发言。在小组讨论的前期分组并选出组长的时候并没有提出选小组代表发言这一任务。因为本人认为如果一开始就分配代表发言的话,一方面会打消部分组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一开始就选出代表发言,这样会使整个讨论过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在讨论进行到中后期的时候再布置选取代表发言的任务,这样在阐述自我意见的同时,还可以认真听取每位同学发表的意见后得到启示,进而总结出更加成熟的意见。所以,在预计讨论时间还剩 3分钟的时候提出,要以民主的方式选出代表来展示小组的讨论意见。)
以上便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
3.教学总结
在讨论结束时,课堂教学大约进行了 25 分钟左右,接下来就是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总结。7人一组,共有6组同学,所以将每组的总结发言控制在3分钟左右。
学生:略(对相关问题和想法的发言总结)。
教师:曾经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节俭朴素,人之 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传统美德的民族。从舌尖上的浪费中我们可以看 出,在盲目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消费者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我们应该做理智的消费者。通过分析案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领跑者,应该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避免材料中所提到的“舌尖上的浪费”现象。那么,不管是不是代表小组发言的同学,希望课后把这次讨论的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写成书面的形式,以便课后可以进一步的交流。
陈述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归纳、提取、总结能力;对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做到了启示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教师从中吸取经验,进而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总结培养了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堂布置的书面作业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从中掌握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提升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以上便是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例展示。
在课后,就此教学片断进行了反思与小结。作为一名涉足政治学科教学经验尚浅的年轻政治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有着一些不成熟的体会。首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能够将一部分活力通过案例的方式带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去,同时要求政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身边的案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自主讨论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最后,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课堂教学中案例和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将其内在的联系有效的呼唤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架起课堂内和课堂外之间的有形的桥梁,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生命力和实践力。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是不可替代的。
案例二《习惯——我永远的伙伴》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教师 胡惠娜
链接地址http://www.eduyun.cn/rs/rbenzhouyouke7/20131031/2358.html
1.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2)培养生活中的好习惯
2.教学过程
(1)活动设计一:认识好习惯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若干图片,然后提问同学,说说哪些习惯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幻灯片中的图片就是生活中的诸多案例,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同学们认识到生活中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好习惯应该培养,坏习惯应该摒弃。一个好的习惯对我们一生都是受用的。
(2)活动设计二:养成好习惯
老师播放情景剧《贝贝的一天》,让同学们从视频中仔细观察,说说贝贝有哪些好习惯?哪些坏习惯?
看完视频以后,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贝贝有哪些好习惯呢?
讨论完之后,提问几个学生:贝贝有哪些好习惯?
老师提问之后,提到贝贝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接下来,老师提问:除了贝贝身上的好习惯,在你的生活中还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并写在纸上
(3)活动设计三:培养好习惯的小游戏
游戏一:一心二用
左手画圆圈,右手画方块,两个画画要同时进行。
游戏二:比比谁的反应快
从某一个同学开始报号,顺时针
通过两个小游戏,得出生活中应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一心一用而不能三心二用,认真听讲,认真听别人讲话等等。
-
二、体验式教学法
(一)体验式教学法概述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开展体验式教学重点分为三个阶段:亲历—感悟—反思
(2)体验式教学的起源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3)体验学习的基本形式
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社会活动)
(二)案例:台南国小蝴蝶生态教学
(1)环境简介:
蝴蝶园包括展示馆及生态教室。展示馆展示世界各地的蝴蝶及蛾类标本,有详细的说明,其中有两只变异型蝴蝶非常珍贵罕见。除了标本外,尚有世界蝴蝶分布图、台湾蝴蝶分布图、蝶种分类图表等。 蝴蝶生态园占地百坪,用密封式网架搭建,内部模拟大自然生态。种植了柑橘类、十字花科、棕榈科等十种及食草植物,提供适合蝴蝶生存繁殖的生态环境。园中蝴蝶种类有凤蝶、粉蝶、斑蝶、蛇目蝶、小灰蝶、弄蝶等多个种类。
(2)体验式教学过程
①学习场所:台南县成功国小的蝴蝶生态园,如图 1 所示。
图1 蝴蝶生态园
②学习对象
国小五年级 21 名学生
③学习内容
观察各种蝴蝶,除了在蝴蝶园依照蝴蝶蜜源位置布置学习对象的卷标,贴置在蜜源区的叶子上;同时亦在蝴蝶标本馆布置学习对象的卷标,贴置在标本玻璃上。鉴于蝴蝶有季节性的生态问题,蝴蝶园里观察不到的蝴蝶,可转至蝴蝶标本馆观察。
④学习目标
分辨校园蝴蝶,包括四种蝴蝶科:
凤蝶科:红纹凤蝶、玉带凤蝶、无尾凤蝶、大凤蝶;
斑蝶科:大白斑蝶、淡小纹青斑蝶、桦斑蝶;
蛱蝶科:桦蛱蝶、枯叶蝶;
粉蝶科:荷氏黄蝶。
⑤学习工具
情境感知泛在蝴蝶生态学习系统,并将蝴蝶课程的活动内容建立在计算机服务器中。
⑥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透过无线网络,使用 PDA与服务器中的学习系统进行互动。在学习环境中,每个蝴蝶生态区都有安置 RFID 的对象卷标,用以储存该区域的代码;而每台PDA些则安装了RFID的读码机,可以读取学习环境中的对象卷标内容。因此,当学生接近某个生态区时,PDA 上的 RFID 读码机就会感应到相对应的代码,学习系统就会依据这些代码提示学生要观察的内容及学习任务。图 2 是学习系统透过 RFID 引导学生找寻某个蝴蝶生态区的画面。图 3 是系统显示学习任务的画面。
图2 寻找某一蝴蝶 图3 显示任务
在观察蝴蝶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找出每 2 种蝴蝶间差异最大的特征,如图 4 所示。当学生找到特征后,学习系统会要求学生对依该特征对 2 种蝴蝶进行描述(如上图 5 所示);如红纹凤蝶的后翅尾部有突起,荷氏黄蝶没有,所以它们的最大差异在于“尾部突起”,红纹凤蝶“有”,荷氏黄蝶“没有”。
图4 寻找差异 图5 回答问题
(三)分析
本案例才用的是情境体验教学法。自然老师就认识蝴蝶这一课将五年级的学生带到蝴蝶生态园里,让学生亲身体验蝴蝶园,寻找不同种类的蝴蝶,更加深刻的认识蝴蝶。
首先,老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蝴蝶生态园;
其次,激发了学生认识蝴蝶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有关蝴蝶的知识。
最后,老师通过在移动终端上发布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了解蝴蝶、辨别蝴蝶种类,达到教学目的。
符合体验式教学法的三阶段:亲历--感悟--反思。
-
三、头脑风暴教学法
(一)头脑风暴教学法概述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 奥斯本(Alex.F.Osbom)于1939 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也有人称它为“脑力激荡法”。这一方法最初用于广告创意设计,但后来很快在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及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和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A·F·奥斯本,1987)。
(二)案例: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
《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
【内容分析】
“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是江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属选学内容。该节虽为选学内容,但却是本章乃至本课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是通用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课程理念,而头脑风暴法作为一种最常用而有效的创造技法,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技术设计”时必然要掌握的创造技法,而且是整个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学情分析】
1.在前面章节学习怎样发现和明确问题,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们急于想知道构思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方法,对于“头脑风暴法”是否能有效帮助他们来构思方案充满期待和怀疑。
2.学生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保持一定惯性,不一定能适应这种教学和活动形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头脑风暴法及其活动规则,理解头脑风暴法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活动规则组织好“头脑风暴”活动,能动用“头脑风暴”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活动氛围和实效,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活动规则、理解头脑风暴法的原理
2.难点:组织好“风脑风暴”活动,使活动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教学策略】
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挺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本课的知识点。
课前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将课桌重新布局,马蹄形排列是目前普通认可的具有向心力的小组讨论格局。
课堂摆放的最佳模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一)提出同学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师:从技术角度来说,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节课,我们通过小组活动来发现问题,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是还没有产品解决的问题,有的是已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同 学们发现的问题问涉及到的产品有:黑板、眼镜、牙刷、切菜刀、指甲钳、书架、台灯、电风扇、枕头、拐杖等。其中同学们反应比较集中的有:黑板、牙刷、拐杖。它们存在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肯定学生上节课的成果)
演示文稿:
黑板:反光;擦黑板够不着;粉笔灰到处飞。牙刷:牙膏易掉;水会倒流到手柄;牙刷:不用时牙刷头易粘灰尘;拐杖:功能单一,不能多方面的帮助老人等
(二)引出头脑风暴法
师: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了很多的不便,现在就来利用头脑风暴法发挥同学们的集体的聪明才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我们生活中这些的问题将会因你们的努力而不复存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在该阶段的活动:回顾、思考、激发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头脑风暴法及活动规则
(一)介绍头脑风暴法
师:头脑风暴法是我们常用的创造技法之一,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二)介绍活动规则
师:在组织头脑风暴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自由畅想,即同学们在构思方案和发言时,不要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2. 延迟批判,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他人的发言不要作出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因为没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现在看来不合理的提议,在条件和技术成熟 后,或对它进行一些改善后,就有可能成为合理的。也有可能他人在这个提议的启发下,想出更妙的设想。所以在小组内任何人的任何提议的价值都是等同的,都是 应该加以鼓励的。
3.以量求质,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所以同学们的设想越多越好。
4.综合改善,鼓励同学们对别人的设想补充完善成新的设想。
5.限时限人,会议通常限定时间为30~60分钟,人数为10人左右。本次会议每个小组的人数也是10人,但会议时间由于课堂的限制,时间定为18分钟。
学生在该阶段的活动:了解头脑风暴,明确活动规则
第三部分:组织头脑风暴活动
教师活动:分组分任务,确定小组长及明确组长职责,讲解活动注意事项及时间限制
师:任务分组情况请同学们看投影
每个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就是会议的主持人和记录员和小组发言代表,小组长必须明确以下职责:
1、控制讨论进程。
(1)每个同学都要各抒己见。
(2)承认每个人作出的贡献。
(3)确保没有人侮辱、贬低、或者评价另一参与者或者他的/她的回应。
(4)声明没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5)记录每一个回答,除非它被一再重复。
(6)注意时间限制,到时立即终止讨论发言。
(7)发言时,不仅要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和讨论结果,还要汇报小组活动是如何体现活动原则的
2、开始活动,加入到学生讨论当中去,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原则。
师:现在就是挥各位小组长组织和领导才能,发挥各位同学聪明才智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时侯了,看你们的啦!(激发斗志)
分组任务:
1、6小组:黑板
2、5小组:牙刷
3、4小组:拐杖
(各小组也可另选项目)
小组会议时间:18分钟
小组代表发言时间:2-3分钟学生在该阶段的活动: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第四部分:小组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及活动结果
教师活动:认真倾听小组发言,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简单的点评和肯定。(要小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在该阶段的活动:发言,倾听,反思
第五部分:总结活动,深入分析活动规则和原理
教师活动:总结活动情况,讲解原理,深入分析规则。
师:太精彩了,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产生了这么多奇妙的设想,真是让人感到惊 讶!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人,能想出这么多奇妙的设想吗?一个人只有一个或几个设想,多个人就能造就像今天这样的精彩。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 一个诸葛亮”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然“头脑风暴活动”不是简单起到集中多人智慧的作用,还有一个在小组营造氛围,强化信息刺激的作用。“头脑风暴活动”力 图在小组内营造一种自由畅想的氛围,大家相互影响,强化信息刺激,从而促使思维者展开想像,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构思方 案打下基础。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头脑风暴”的活动原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制定这样的原则了,这些原理这些从各个方面来营造这种自由畅想氛围(自由畅 想),消除一切可能影响成员自由畅想积极发言的因素(延迟批判、限时限人),引导活动朝一个良性的信息激刺循环方面发展(综合改善、以量求质)
学生在该阶段的活动:理解原理,深化认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掌握这种创造技法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在活动中体会这种“头脑风暴法”,而无须你讲过多的原理和理论。所以这堂课的关键就是组织好活动,让活动真正产生“头脑风暴法”应有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使活动产生效果呢?关键在营造气氛,这也是头脑风暴法的精髓所在,头脑风暴法就是要营造一些自由畅想的氛围,大家相互影响,强化信息刺激,从而促使思维者展开想像,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构思方案打下基础。为了营造气氛,本节课的教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把学生的课桌,由传统的的秧田型改成了马蹄型,马蹄型是目前普通认可的最具向心力的小组讨论格局;(2)在课堂上要大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老师对学生,学生相互之间也要使用激励性语言;(3)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下功夫。
对于是先讲理论再进行活动,还是先进行活动,再讲理论呢?我开始的想法是先活动再讲理论,因为有了实践经验再讲理论就更能理解了。但这样又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先不讲学生怎样活动?学生能自己把握那些活动规则吗?于是,经过反复思考选择了先简单介绍活动规则,然后进行活动,最后对针活动情况讲一下头脑风暴法的原理并进一步体会活动规则。对于要不要在活动时强调技术规范及技术条件限制等,我的看法是:先开再收,这节课主要是“开”,先让学生产生大量的设想,这些设想无需顾及技术规范及条件限制等,到下一节课进一步进行设计分析和构思时,再“收”,对于那些不符技术规范及条件受限的可以再进行改进或淘汰。“头脑风暴法”第一条规则就强调自由畅想,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分析
1. “头脑风暴教学法”实施原则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是非常适合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的,但是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头脑风暴法在使用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自由畅想原则
在课堂上,头脑风暴教学必须保证学生发言的自由性,学生在一种毫无拘束、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层次、方位,提出各种设想。设想越多,越标新立异,能得到的高质量的方案就越多。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生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算初期提出的设想不理想,也不能制止和打压学生,而是应该不断地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因为学生往往在后期提出的设想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2)互补改善原则
头脑风暴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追求思想的互补。大量未经深思熟虑,反复策划后提出的设想,必定会考虑不周、运筹不详的特点,与会者仔细倾听别人的设想,在别人思考的启发下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更新、更完美的创意和方案。
(3)追求数量原则
头脑风暴的效果是与发言人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的,与会者要在规定或一定的时间内加快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求异性,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一定水平的设想和建议。用数量来保证质量,提供的设想和建议越多,从中得到的完美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4)延迟评判原则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5)禁止批评原则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2. “头脑风暴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①教师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头脑风暴教学中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所以,教师不但要熟悉问题,而且必须熟练掌握头脑风暴法的处理程序、方法和技巧。其次,头脑风暴法仅能用来解决一些要求探寻设想的问题,不能用来解决那些需要作出判断的问题。最后,题目确定下来之后,要尽快通知学生,提前发放问题资料。应至少提前5~10天将所要讨论的问题发放给学生。
②学生的准备
学生必须认真研究教师发放的问题资料,并根据问题所需查找相关资料以供参考,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设想。此外要准备好纸和笔,在讨论时及时把想到的设想记下来。
③工具的准备
除了用笔记录学生的发言外,还可以利用录音笔、录音机等设备来协助记录讨论会的全部过程,还可以准备幻灯片来播放讨论的主题和演示头脑风暴法的规则等等。
(2)实施阶段
这个步骤是实施“头脑风暴法”的重点,要想获得良好的“头脑风暴法”效果,必须在这一步上下功夫。会议一开始,教师可用幻灯片介绍头脑风暴会议的基本原则并补充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开始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实施细节:
①实施氛围
整个周围的环境和氛围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为使气氛轻松自然,让大家尽快适应规则,教师可先提出一些极为简单的问题,以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尤其要注意那些首次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成员,让他们尽快适应这种氛围与节奏。
②教师
老师是主持人,首先,对发言次序要有规定,最好要求学生按学号轮流发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设想。其次,教师应鼓励大家提出一些从已经提出的设想中派生出来的设想,即连锁反应。另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教师不应受心目中最佳解题方案的影响,提问时不应暗示学生最佳的解题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应特别注意静下心来,与学生一起,在学生的思维层面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适当点拨,哪怕是学生由于思维水平低而“误入歧途”。因为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与学习。
③学生
学生应积极思考,尽可能提出设想,不用害怕自己的设想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哪怕是“荒唐、怪诞”的设想。在讨论过程中,如听到别人设想后自己有了新的想法,应立即用笔记录下来,以免忘记。此外,负责记录的同学也要及时记下学生提出的设想和学生姓名,将所提出的设想进行编号,以便教师随时掌握设想的数量,以启发学生再多提出设想。
(3)总结阶段
发言讨论结束后应该对所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补充完善。由于用智力激励法产生出来的构想,大部分都只是一种提示,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因此整理、补充和完善构想这一步就显得相当重要。总结过后可再组织一次小组会评价和筛选,以形成最佳的创意。
3. 注意事项
头脑风暴法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小组中若有控制欲和表现欲强的成员,常会影响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方向。又如,富于创造性的人有的更喜欢独思,有的则需要特定的地方与条件才能有效地思考。因此,此法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扮演好作为课堂管理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四、探究式教学法
(一) 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案例
案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以《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为例
1.案例展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王和小李是同班同学,毕业以后,由于各种因素,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单位上班,多年后电话联系上了。小李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的小公司当技术工人,月工资2000元,妻子在家待业。小王在某高校当教授,月收入8000元,妻子是某医院的护士长,月收入4000元左右。看着周围的同事都买车了,小李的心也蠢蠢欲动。
说明:这样创设情景,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带动他们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情景设置中小王和小李毕业多年后叙说各自生活的场景,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看着周围的同事都有车,想知道小王告诉小李自己最近有什么打算嘛?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到探究式教学的第二环节——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这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四个探究活动来进行。
探究一:小王打电话告诉小李自己的打算就是买车,而小李却没有这样的打算,问题一:结合他们各自的经济情况,思考为什么小王有买车的打算?
探究二:小王有两种买车方案,第一种是想买辆便宜的二手车;第二种是打算贷款买辆二十万元的新车。由于了解到国家政策会向教师收入方面倾斜,未来工资会涨一倍,所以小王选用了第二种方案。问题二:小王为什么选用第二种方案?
探究三:小王所在的市大多家庭的月收入在七千元到八千元之间,而小李所在的市月收入都在三千元到四千元。问题三:作为一名汽车经销商,你会选择去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
探究四:小王去买车时,恰逢汽车经销商在该市举办汽车展销会,但展销会上的汽车各式各样,小李在买什么牌子的轿车的问题上纠结起来桑塔纳不贵,但车型不耐看;帕萨特虽然性能、外观不错,装潢让人感觉舒适,价格也比较适中,但是耗油量较大。问题四:结合课本进行思考,小王左右对比商品,说明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说明:在以上四个探究活动中,都向学生提出了相应问题,从而自然进入到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3)合作学习,尝试解决
给学生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以上问题,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说明:由于影响消费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层层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探究能力。
(4)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各小组学生代表回答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点拨,而不是直接把答案给学生,这是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一种探究方式下,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最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再次梳理出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和其他因素。收入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和收入差距,其他因素包括: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售后服务等,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认识。
说明: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与教师的交流,能更好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他们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小结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案例在设计时将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完全融入其中,并用两个人物的事例为背景来贯穿授课内容。首先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精心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这四个探究问题逐层深入,把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密切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此外,在该教学过程中,摆脱了教师的单向说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摘果子”,体验获得知识成果的乐趣。在教学实施中,还利用多媒体来展现教学情境,创设了宽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特定的场景中能够更好地探究问题。
因此,为了使探究式教学在该学科中充分地发挥作用,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充分把握学生和灵活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课堂的生动,让学生融入到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他们忘我地学习、积极地拓展思维、自发地提升个人能力。
案例二:牛顿第三定律
地区: 重庆市 - 重庆市 - 潼南县
学校:重庆市潼南中学校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和外延,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数学或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推广应用”这样一套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性学习牛顿第三定律,使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经过探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
体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历程,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学情分析
(1)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生学了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了解了单个物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前两个定律的深化和补充,因为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充分地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规律。
(2)课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是通过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得出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进而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第二是通过学生实验定量得出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第三是回到实际应用中,使学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歌曲《Thouch This》和趣味游戏引入
活动二:【活动】实验现象
现象一:用力鼓掌
现象二:粉笔盒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现象三:测水对钩码的浮力(演示实验)
现象四:遥控小车前进
现象五:磁铁间的排斥与吸引
活动三:【活动】发现问题
活动四:【活动】引发猜想
活动五:【活动】设计验证方案
活动六:【活动】实验验证
活动七:【活动】得出结论
活动八:【活动】合作探究
活动九:【练习】走向生活
活动十:【活动】视频播放
活动十一:【作业】课后探究
-
五、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概述
小组合作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体系的有机结合体。小组合作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目前我们研究的小组合作主要是指以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有意识地把优差学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二)案例
课题:斜坡的启示 小学科学 苏教2001课标版
1.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清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明确。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让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本节课导入情境很好,让学生从现有的山路入手,可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预测到实验的结果,让事实说话,从最终的统计数据中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产生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不是单纯的做实验,填写探究卡,教师还安排了“实验探究卡”的展示,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记录、交流、演示、汇报、小结,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得出斜面越长越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的实验结论。
能够根据教学情况作出全面的反思2.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第三课《斜坡的启示》。这是小学科学课标中关于“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教材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进行建构的。对于简单机械方面的学习,《标准》要求“认识几种最简单的和最典型的机械,最好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了解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每种机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场合,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简单的应用,了解这些机械的改进、结合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斜面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却又极易被忽视。本课让学生了解斜面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使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斜面的应用,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科学。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从而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应用斜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一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如:剪子、刀子、钉子、无障碍通道、盘山公路等),但由于很多学生平时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思维只停留在看到了但不去深究的阶段,进而忽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技能,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但质疑能力不强,对实验数据不善于进行深入地思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究“斜面长度及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让他们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愉悦。另外,学生对变形的斜面“螺旋”缺少认识基础,而且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时需要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本课应依托互动形式,丰富学生的参与历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它就是一面斜坡。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作用。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概括并揭示其规律。能够发现身边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能够运用斜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教学难点: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活动准备】
白板、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实物展台、长短不同的斜面、小车、钩码、测力计、木块、三角形纸片、铅笔等【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爬一座独具特色的山。(Flash动画)设计意图:激情导入,设置情境,借助高大雄伟的实体山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导入“斜坡”做好了铺垫。
学生活动:在自然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2【活动】二、预测并探究斜面的作用
(1)爬这座山,想到达峰顶,你想怎样去爬。说说你的理由?(路线动画)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选择,动态呈现路线,调动学生感官的参与,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自己喜欢的路线并说出原因。
(2)师:有的同学选择了路线C,路线C是山的峭壁部分,路线A\B实际就是这座山的斜坡。(板书:斜坡)
(3)师: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斜面)
Flash课件:请你仔细观察,从这个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知道什么是斜面。)(4)师:我们爬的是同一座山,路线有长有短,坡度有陡有缓,无论从哪条路线爬山,山的高度没有变化。(板书:高度相同)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山体的变化,从中感受到无论怎样变化,山的高度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在山体的变化中体会到路线长短不同,坡度大小不同,但山的高度是不变的。
(5)现在我们一起来猜测一下, A\B\C路线哪条更省力?
(设计意图:由实体山过渡到平面图形,用线条来展示不同的山路,为后面用实验材料去验证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学生有不同的猜测,说出各自的理由。)
(6)到底哪条路线更省力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活动:各小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搭建高度相同,斜面长短不同的斜坡。)
(7)在实验之前,我们先在小组里来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好了就完成这个实验探究卡中的方案设计部分。(展台:展示探究卡中的实验方案)(学生活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8)好,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一下实验方案。
(9)各小组方案设计好了,我们就要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有两个提示。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10)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11)记录、交流、分析、对比
(1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请汇报的学生在白板上演示搭建斜面的方法并在展台上汇报实验数据(白板+展台)
设计意图:汇报的小组将自己的搭建方法在白板上展示给其他小组,并在展台上汇报实验数据,使全体同学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多种验证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结:通过各组的汇报,我们得到一致的结论是,斜面可以省力。高度相同 :斜面越长越省力,反之,斜面越短就越费力。(板书: → 长 省力)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记录数据、交流并得出结论、演示搭建方法、汇报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13)现在大家知道选择哪条路线最省力了吧!
(师再强调:我们爬的是同一座山,山的高度一定的。)
(14)如果高度不同,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板书:高度不同)
我们用同一块木板搭建不同高度的斜面,请你再猜测一下,哪种情况省力?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同一个斜面,搭建不同高度的斜坡,哪种情况省力?)
(15)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器材再来进行验证。
(16)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操作后演示搭建方法并汇报实验数据(白板+展台)
设计意图:汇报的小组将自己的搭建方法在白板上展示给其他小组,同时在展台上汇报实验数据,使其他组的同学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多种验证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记录数据、交流并得出结论、演示搭建方法、汇报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17)师在生演示的基础上画角度。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斜面角度的变化,与搭建的高度及斜面的坡度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搭建的斜面,画出其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斜面的角度、搭建的高度与斜面的坡度之间的关系。即角度越大,搭建的斜面越高,斜面的坡度越陡,越费力。反之,角度越小,搭建的斜面越低,斜面的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小结:同一斜面,不同高度,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板书:坡度→小 省力)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小组搭建的斜面的角度、高度、坡度之间的关系。”)
(18)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知道么,通过实验所得到发现其实就是科学的结论。(播放Flash动画)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探究后,用Flash动画形式来概括各组的发现。)
活动3【活动】三、认识变形的斜面
(1)课件展示:(盘山路)这是一条山路。仔细看看这条山路有什么特点?想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从现有的山路入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翻越高山怎样才能更省力”做铺垫,学生自会水到渠成地想到多种减缓上山坡度的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对现有的山路的观察,分析其设计意图。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座山,看看这座山什么样?这样陡峭的山,攀爬起来很吃力,大型的车辆更是无法翻越。运用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想一想,怎么能更省力地翻过山去?现在你就是小设计师,大家在小组里想想办法。
(3)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指名到前面画演示路线)(白板)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做设计师,展示其设计思路,拓展视野,触类旁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活动:学生做设计师,说出思路并画出设计图。(4)画后,请这个孩子说说想法。
(5)同学们真聪明,想得好,画得好,说得明白。这种变化就是斜面的变形:生活中的盘山路就是依据变形的斜面省力的原理设计的。
(6)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和我一起来动动手,相信从中你们还会得到一些科学的启示。
(7)老师边指导学生动手活动边提问:将一张三角形的纸绕在铅笔上,你发现了什么?慢慢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及思考,体会到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学生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知道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
(8)生活中什么地方运用了螺旋这种设计呢?(螺丝钉等)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活动4【练习】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的应用呢!
(1)王叔叔买了两桶汽油,可是很重,把油桶装入车厢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你有省力的办法吗?帮他想想。若有长短两块木板,你会怎样选择?请你来操作一下。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拓展,将学到的原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斜面和螺旋,先跟你的同桌说说。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了解生活中斜面及螺旋的广泛应用)活动5【活动】五、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都是斜面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叫斜坡的启示。(板书课题)
(2)总结: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都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它。并能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斜坡的启示高度相同:斜面 → 长
} 省力
高度不同:坡度 → 小
活动7【活动】反思
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借助Flash课件由“爬山”引出“斜坡”,由“斜坡”过渡到“斜面”,认识斜面,接着研究斜面的规律,再到后来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都是来自生活。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斜面是否省力进行研究:怎么爬这座山会更省力呢?动画演示山体的变化,使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爬山的路线有长有短,坡度有陡有缓,但无论从哪条路线爬山,山的高度都没有发生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预测到实验的结果,让事实说话,从最终的统计数据中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产生新问题:我们爬的是同一座山,山的高度一定的。如果高度不同,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进而转化为研究的新课题: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对物体拉力有影响?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实验之前,考虑到以往实验用的都是长度相同的木板搭建的斜面,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几块木板,在课堂上以爬山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搭建高度相同的几组斜面,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得出了结论。(高度相同,斜面越长越省力。)再让学生用同一块木板,搭建不同高度的斜面,再次通过深入探究,得出结论。(高度不同,坡度越小越省力。)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在“实验探究卡”的设计及展示方面,我考虑再三,最后决定用展台的方式展现“对爬山不同路线的分析”的设计方案。汇报时,各小组将自己的搭建方法在白板上展示给其他小组,并在展台上汇报实验数据,使全体同学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多种验证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便于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同样方式,各小组再用展台加白板的方式汇报“斜面坡度大小对物体拉力影响“的实验结果: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后同样在白板上演示搭建斜面的方法并在展台上汇报实验数据,使各组同学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法。然后教师再借助学生搭建的斜面,画出其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斜面的角度、搭建的高度与斜面的坡度之间的关系。即角度越大,搭建的斜面越高,斜面的坡度越陡,越费力;反之,角度越小,搭建的斜面高度越低,斜面的坡度越平缓,越省力。通过实验、记录、交流、演示、汇报、小结,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得出斜面越长越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的实验结论。各组实验探究后,教师用配音及Flash动画加背景音乐组合形式做归纳性总结,概括各组的发现,强化探究的结果。
另外,学生对变形的斜面“螺旋”缺少认识基础,而且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时需要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这里,我首先出示现成的盘山公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联系实验得出的结论(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来指导自己爬山。接着通过设计爬山路线自然得出了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使学生对斜面形状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再让学生以动手操作的形式,用直角三角形绕铅笔来模拟螺丝钉的螺纹的形成,从而得出螺旋是斜面的变形,所以使用起来省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要有合理删减及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三)合作教学法相关建议
1选题
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遵循下面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选择有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让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而某些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这时靠个体的力量往往不能解决,学生会觉得有讨论的需要和必要,这时,我们就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②选择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如果要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必要合作讨论了。而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看法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③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另外,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按照所提供学习环境,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考虑的方面较多,包括答案,因此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才能较圆满地解决该问题,
2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一旦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以说,没有独立的思考,也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因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以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的做法是在小组合作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把找到语句画一画,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其他人倾听,经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3营造互动气氛
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在本次讨论中,我在班级里巡视过程中,当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我耐心地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我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现象时,我及时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有的小组提前完成任务开始讨论其他的话题,我马上走过去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并且给他们提出新的任务,如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现火花闪现时,我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
4评价小组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一方面要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宗旨,兼顾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六、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生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并且是这一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说明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及这种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和范畴。“进行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来进行学习——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知、并突破已知去创新去发现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实际问题”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认识与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能够真正掌握——即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何克抗,2008)
(二)案例
案例一《畅想地铁生活》
大连市第七中学二年级四班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Bgo52NMHKg/
1.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信息整合、上网搜索
2.课堂过程
学生A:“现在我们看到的景象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交通拥堵的问题着实让我们头痛。大连的交通问题与这美丽的景象不符,无疑是给我们添上了一抹黑影。”
学生B:“是啊,那又有什么方法让人解决这个令人着实头痛的问题呢?”
学生C:“我知道,你们有听说过地铁吗?虽然大连地铁还在建设中,我们无法实地的采访,但是我知道,轻轨和地铁同属于轨道交通。下面我们来了解轻轨的兄弟—地铁的秘密。”
(从几个学生的对话中得知大连交通拥堵的问题,从而引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地铁。)
学生D:“我们去了大连轻轨站,采访了吕总,并向他了解的大连每天轻轨的发车辆和发车间隔时间,知道了大连路面上的车辆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所以地铁建设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采访大连轻轨站吕总,得知地铁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C:“我们在吕总那里了解到,大连轻轨每天的客流量。旅游旺季,5月到10月,每天的客流量为14.6万人次。旅游淡季,11月到次年4月,每天的客流量为14万人次。”
学生E:“我们想出行方式很多,主要有公交车、私家车、轻轨、出租车、步行。以及为了比较,我们在百度地图上量算了大连火车站到......”
(比较了这几种不同交通方式所花费的费用,得出结论:轻轨是最便捷、最经济的。大连人口在不断增长,作为轻轨的兄弟——地铁的建设是尤为必要的。)
学生F:“大家猜猜看这个图片是什么?”
学生C:“这个图片是地铁标志。”
(介绍了大连地铁的标志及其设计含义)
学生G:“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连地铁的线路图吧。”
(具体介绍了大连地铁的建设线路,地铁可以充分缓解大连密集地区的交通问题,给大连市民生活带来便利。)
学生C:“据我了解,大连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变化,地下形成了种种复杂岩层,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我们不禁要问到‘大连到底适不适合建地铁?’......”
(大连地下地质复杂,从而引发问题:大连到底适不适合建设地铁?并给出了解答)
学生F:“下面是我们大家对于地铁的看法。”
(几位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C:“这是我们搜集到的上海地铁线路图,我们认为.....”
(通过借鉴上海地铁地图的经验,来设计大连地铁的地图,并且可以做具有大连特色的广告宣传)
学生G:“下面让我们尽情畅想地铁生活。”
......
(各位同学纷纷畅想各国、国内大城市地铁建设,并做了50个同学的调查问卷,得出建议。)
案例二《城市与城市化》
江苏苏州吴江市吴江盛泽中学--高中综合实践项目型研究性学习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4-6人的小组活动为基本模式,结合学科知识,对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认识并掌握项目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和研究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和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2.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研究性学习,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本节整合课安排在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末尾,学生在学习了本章地理学科知识之后,初步掌握了《城市与城市化》章节中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案例。学生有能力可以尝试解决各种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将项目制作、项目研究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学科知识;
(2)教学难点
研究过程中融入学科知识,自主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4.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近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城市与城市化,了解了很多与城市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在此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
本节课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主要有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热身活动、强化活动和核心项目。首先我们一起来热身!
(2)热身活动
活动内容
观察案例城市示意图,分析各案例城市的功能区概况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活动目的
通过简单活动激发主动性、提高参与度;
注意事项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
(3)强化项目
活动内容
观察案例区域示意图,分析各区域中城市分布和等级情况,判定该区域发展程度;再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等
活动目的
略微提升活动难度和活动量,让学生自主寻求小组成员配合;
注意事项
小组抢答,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核心项目—项目型研究性学习
活动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项目(项目型研究性学习):某区域示意图和文字材料,判定该区域主要城市等级、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那一阶段,今后发展方向,并设计城市发展规划方案;
活动目的
活动难度提升、活动量增大;需要组内合理分工和合作;结合学科知识对案例区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注意事项
方案由发言人以实物投影形式公布并讲解,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
七、基于项目的学习
(一)概述
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
项目中包含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带有共性的“主题”。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指的是一种学生围绕所选主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等的学习活动。
基于项目的学习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
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着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
(二)案例——《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案》项目
网址链接
1.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书
项目概述:在资源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在环境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养成低碳习惯。低碳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低碳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举手投足皆可低碳。很多同学在整理物品时,会发现手中有很多对自己用处不大又弃之可惜的物品,为帮助学生们处理手头闲置物品、倡导环保理念。 目的和意义:通过制定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书的活动策划书,为学校开展低碳教育和实施低碳活动提供思路,加强全校学生对低碳的理解,提高学生低碳意识等。参与该项目学习的学生将加深对低碳的理解,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对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技能。
拟解决的问题列表:制定一个可行的《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书》
2.项目任务流程
3.分析
此项目围绕“低碳生活”这一主题,希望利用校园跳蚤市场将学生的废旧物品进行交易,重复再利用,以此实现低碳生活。而此项目,老师将同学分组,进行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制作宣传海报、制定交换价目表,最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学习、思考,自主的进行每一阶段的活动,并将每一阶段的成果、作品展示出来进行分享讨论。
如在活动过程设计中,学生将策划书上传至社区
学生积极进行跳蚤市场问卷调查
-
八、基于问题的学习
(一)概述
基于问题学习(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 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PBL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PBL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必须赋予他们对于自己学习和教育的责任和培养他们
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在PBL中的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
2.PBL是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学习。在PBL中是基于散乱的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境。在PBL中的问题必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二)案例
初中化学 > 人教2011课标版 >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化学课程改革根本性目标的突破口,尤其实验探究活动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在本课题中学生通过对厕清的探究,复习和应用酸碱盐化学知识,练习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主动的从化学的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使学生更深化了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为化学总复习打下良好基础。2学情分析
(1)通过平时探究活动题目的练习,对科学探究活动有了基本的思路,以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为知识基础,能依据它们的通性判断该物质属于酸碱盐的哪类。(2)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能够从实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中,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3)在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化学用语表述不规范,也欠缺逻辑性,而且对探究结论的反思和评价认识不太全面和准确。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并练习基本实验操作。(2)巩固科学探究的环节,掌握科学探究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获得知识,运用化学用语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完成实验记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且能明确指出猜想的依据,及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2)实验探究过程培养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3)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互助协作意识。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主动科学探究的意识。
(3)提高低碳环保意识,发扬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⑴探究“厕清的成份中是否含有酸”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 ⑵提出问题、猜想的建立、探究结果反思与评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真实情景,引入探究主题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隐藏着化学变化。燕赵都市网曾报道出一则难以置信的化学新闻。
那么,厕清在洗马桶时有什么作用呢?能去除哪些污渍?了解了厕清去污说明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们小组想探究有关厕清的哪个问题?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一 探究厕清的成分中是否含有酸 学生依据以下环节开始探究之旅:
(1)提出问题:厕清成分中是否含有酸?
(2)猜想与假设:厕清的成分中含有酸。
(3)设计实验方案:请各小组根据提供的药品、仪器尽量多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
(4)进行实验:请各组任选三个感兴趣的实验来完成,然后汇报实验情况。
(5)收集证据与解释与结论:厕清的成份中含有酸。
(6)反思与评价与表达与交流:回忆该探究实验全过程,在这几个环节中要注意什么,实验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验中存在哪些异常现象?
活动3【活动】实验创新“五瓣花”酸的化学性质演示器 “五瓣花”酸的化学性质演示器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制作的实验仪器,在实验中你们觉得好用吗?那么,它有哪些优点呢?
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二 厕清的成分中含有哪种酸? 通过探究得知厕清的成分中含有酸,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厕清成分深入探究:厕清的成分中含有哪种酸?
以查询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化学指导生活环节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用化学指导生活。
活动5【练习】知识拓展 使用厕清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使用厕清时还要切忌一点(播放视频),讲解厕清和84消毒液不能混用。
活动6【作业】课下小探究 奇妙探究的开始,往往源于一个细微的发现。请同学们结合视频信息,利用课下时间到化学开放实验室完成对Vc泡腾片的探究活动,并完成测评练习。
案例分析
本案例从生活中厕清毁容的现象出发,让学生猜想厕清中的奥秘。学生在猜想过后设计相关实验验证猜想,并从实验中进一步提炼巩固酸和碱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清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明确。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让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本节以生活现象导入,使学生可以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首先验证厕清主要成分是酸,然后进一步验证出了厕清的主要成分是盐酸。-
拓展资源
1.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1NTQzOTky.html
2.关于案例教学法解析的讲座http://baidu.ku6.com/watch/6604868668750910736.html?page=videoMultiNeed
3.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我们知道的磁铁
4.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创新教学方法新闻报道:
http://tv.cntv.cn/video/C11356/209116c346ab4a5fba23afbf404009f5
http://tv.cntv.cn/video/C11356/f74d924859994e7bac7249882a01d9ec
5.哈佛商学院最新全景体验式教学-Field突破传统案例教学的弱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I3NTMxNzQ0.html?tpa=dW5pb25faWQ9MjAwMDE0XzEwMDAwMV8wMV8wMQ
-
参考文献
[1]张姣.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美]A·F·奥斯本.创造性想象[M].盖连香,王明利,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99.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4]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2009(12).
[5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2004(8).
-
-
- 标签:
- 浮力
- 一次方程
- 教学
- 大小
- 实验
- 未知数
- 教学设计
- 学生
- 丞相
- 不同
- 本节
- 教学方法
- 二元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