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蓬镇中心学校-夏颖-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优美生动地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味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知识的输入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味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品词析句等学习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新旧联系,自然导入

    1、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大树指的是季羡林先生。

    2、课件出示: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

    3、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走进这片精美的文章。齐读课题。

    二、方法引路,梳理课文

    (一)默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教师板贴:抓内容、识风情、品语言。

    (二)扫清字词障碍

    1、、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四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每段主要内容。(一、德国人爱花;二、奇特的养花方式;三、奇丽的景色;四、作者发出的赞叹。)

    3、学生根据每段的内容进一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师板书:段意合并

    (四)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名族”

    品味奇丽的风景:

    1、找一找课文中描写“奇丽”和“奇特”的句子。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件播放画面,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帮助理解记忆。

    预设二:应接不暇

    <1>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 理解“应接不暇”: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创设情境引读:

    走过宽宽的街道,抬头向上看……

    走过窄窄的小巷,抬头向上看……

    走过喧闹的城市,抬头向上看……

    走过宁静的小镇,抬头向上看……

       走过任何一条街道,抬头向上看……

    课件出示支架,学生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成。

    熟读成诵,背诵第三自然段,并总结方法。

    品味奇特的风景:

    1、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体会奇特之二:“养花的人在自己家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课件出示花的脊梁,理解“脊梁”一词,并进行语言表达对比训练。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段意合并的方法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了解了德国的民族风情还运用了想象画面的方法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三、认知贯通,拓展运用

    1、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一棵樱桃树》。

    2、出示自学要求。

    3、小组分享自学成果。

    四、总结回顾,作业巩固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感情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的海洋

    奇特          花的脊梁

     

    抓内容        段意合并

    识风情        找关键词

    品语言        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做大学以致用。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设计,架起桥梁。

    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创新策略,凸显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总结,利用课内的学习方法迁移课外阅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学生在想象画面后的分享,不应该以偏概全,不能以个别学生的回答代表了全班的想法,可以通过同位互说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

    熟读成诵环节有点急于求成,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做到,要以渗透方法为重,学习效果可以循序渐进的显现出来。

    任何一节课,都是预设和生成的碰撞,完美和缺憾的结合,只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就会在一次次的经历中不断成长。

    • 标签:
    • 语言
    • 主要内容
    • 别人
    • 语文
    • 德国
    • 学校
    • 方法
    • 学生
    • 理解
    • 镇中
    • 总结
    • 文章
    • 自己
    • 奇特
    • 奇丽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