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惊弓之鸟

听课类

创建时间:2018-01-22 17:46

主讲教师: | 学龄阶段: 小学 | 主讲科目: 语文 | 听课年级: 三年级 | 教材版本: 人教版新课标

  • 简介:

    • 引出课题 (1'30")
      教师活动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惊弓之鸟》。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你们觉得有趣吗? 生:有趣。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开课伊始,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尽快地激活,把兴趣点燃。课文讲述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鸟儿掉下来。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急于想一探究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从一个“趣”字入手,是营造充满情趣课堂的良好开端。
    • 预习先行 (0'0")
      教师活动
      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白板上的词语会读吗?自己读两遍。 学生自读,师指生读。 生:更羸 打猎 大王 个别正音:大王 粉饰 拉弦 师:“大王”这个词到底读?“dà”还是“dài”呢?谁能来说说看? 生:“dà wáng”。 生:我觉得是读“dài wáng”。因为在古代,人家都称国王为“dài wáng”,我是从历史书上看来的。 师:掌声送给她。所以这个词应该读“dài wáng”,一起齐读。再请一位小朋友领读。 生再次齐读两遍。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的第一步。检查预习,其实是引导学生要学会预习,要重视预习,是一种学习导向,暗示着预习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是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是“以学定教”的具体表现。同时,我对“大王”这个词的检查,充分说明教者在关键处适时点拨的重要性,诠释了以教者的立场来说的“以学定教”并不是弃掉教者的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者依据学情相机而教。
    • 读懂文题 (1'38")
      教师活动
      师:按照我们以前的学习方法,先读懂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1:课题就是整篇文章的意思,受过弓箭惊吓的一只鸟。 生2:更羸跟魏王去打猎,他没有用箭,就拉了一下弓,就把大雁给射下来了。 师:老师问的是题目什么意思,但不是课文讲了什么,谁能再来说说? 生:有一只鸟受到了弓的惊吓,很害怕,就掉了下来。 师小结:一只鸟被弓吓着了,然后掉了下来。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题为文之眼。对这篇课文来说,题目显得尤其独特,不仅概述出了故事,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整体感知从抓课题的解读开始,直接而生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更教给学生开始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关注课题。
    • 扣题读文 (6'6")
      教师活动
      师:“惊弓之鸟”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生:惊。因为这只鸟是受惊了才掉下来的。 师:说得对,这只鸟是受了更羸的惊吓掉下来的。那么,课文题目是“惊弓之鸟”,那你觉得课文主要是在说鸟,还是在说更羸呢? 生:我觉得是说鸟,因为课文题目就是“鸟”嘛。 师: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更羸,因为这样的鸟很常见,但能用惊吓这招就把鸟吓得掉下来的人只有更羸。 师:是的。这是什么鸟呢? 生:大雁。 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 生1:大雁在天上飞的时候,排成“一”字形和“人”字形。 生2:大雁是候鸟,候鸟就是天冷的时候要飞到南方去,天热了再飞回来。 师:它是群飞的候鸟。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表面看起来还是在说课题,实则进入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师生平淡无痕的谈话中,我让学生谈自己对大雁的了解,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带进了“候鸟”这个随着气候而冬去春来、群飞的鸟种。看似闲谈,实则为下文铺垫。
    • 知鸟识鸟 (0'34")
      教师活动
      师:读了课文,我们对鸟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这只鸟是怎么掉下来的?你能从书中找到吗? 生:课文第5自然段讲到了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师:请大家读一读,想想用自己的话怎样回答。 学生自读自悟。 师: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生1:那只鸟往上飞了几下就掉下来了。 师:你只讲到了现象,还可以把它往上飞和掉下来的原因讲清楚。 生2:它听到“嘣”的一声,大雁以为又有人来射它,所以就掉下来了。 师:大雁为什么以为又有人来射它呢?谁再来讲。 生3:那只大雁以前受过箭伤,当它听到拉弓的声音,以为别人又来射它,因此它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就掉下来了。 师:那下次我们只要看到天空有鸟这样飞,我们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是吗?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由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鸟”顺势而导到“这只鸟是怎样掉下来的”,如果说前一个话题是放,那后一个话题就是收;前一个话题的抛出让学生从文本中收集信息,后一个话题则是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和综合。我此时引导学生聚焦写大雁怎样掉下来的一段文字,对文本的处理可谓用心良苦,收放自如。
    • 知人识人 (0'27")
      教师活动
      师:更羸到底是怎么知道只拉弦不用箭,鸟就会掉下来呢?其实,课文中有一个人解释了这一现象,是谁? 生齐答:更羸。 师:所以,要读懂这篇课文,我们除了研究这只鸟,我们还要研究这个人。那么更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更羸,请你找到,然后划出来。 生: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看到“有名的射箭能手”,在你脑中能够蹦出哪些成语形容射箭能手呢?多想几个,能不能两个,甚至三个? 生1:百发百中。 生2:一箭双雕。 生3:百步穿杨。 师:大家积累的词真多呀。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由研究“鸟”到研究“人”,传达了教者“由此及彼”“抽茧剥笋”的教学思想,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有名”这个词,为下步教学做准备,突显更羸与一般射箭能手的不同。我设计了问题“哪些成语形容射箭能手”,把学生的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课外,然后以“这个射箭能手到底哪里不一样”引入下一个环节。这个教学行为,在备课时,我深思熟虑,思来想去,只为更深入地了解更羸这个人设下伏笔,演奏了不断渲染气氛的教学基调。
    • 步骤 1 (0'19")
      教师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鸟和人都研究了。我们还要学习更羸,弄明白更羸怎么会了解到这些知识的呢? 教师指着板书述:候鸟、群飞。 师:大雁受伤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呢? 生:它不能停下来休息,因为它是候鸟,一停下来休息就飞不走了。 师:我们都有很多课外书,可以从书中了解这些知识。但是那时候更羸却没有这么多的课外书,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靠什么呢? 生:实践,生活总结。 师:他是靠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关系。下节课我们要演一演课文,最关键是研究台词。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未填写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一节课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片涟漪,是教者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路上的一个坚实的步子。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充分践行了这一大语文的理念。

优点记录:

这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让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增长,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是否得到积淀。无疑,这节课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成功。

讨论点:

课堂教学是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读与思,要去细细体味,要注重细节的处理。

听课反思:

本节课是《惊弓之鸟》的第一教时。第一教时容易陷入字词认读、语句梳理、篇章结构的分析的窠臼中不能自拔。这节课显然没有落入俗套。只因教者合理解读教材,大胆取舍,而后进行教材重组,选出最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点。整节课分为“研究鸟”和“研究人”两个板块,简洁明了,干脆利落。而前一个板块是后一个板块顺利推进的基础。教者跳脱了文本的结构顺序,抽取并处理由题目而突显的“鸟”,挖掘“鸟”惊弓而掉的背后的归因,手法新颖而大胆,立足高远而平实。

评分总数:

93

暂无资源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