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跨越式模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想象力培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浅谈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想象力培养

    在跨越式模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想象力培养

    茶阳镇中心小学 官远华

    通过一年的网络与跨越式发展实验实践,我在把握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的基础上,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初步达到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用“创—感—品—扩—打”五个字来概括;“两点”指的“协作交流”和“评价反馈”,是该模式的两个基点;“一线”指的是以读带讲为主线。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阅读材料,在大量的语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有信息素养的融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每一篇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儿歌、故事、寓言、童话等等,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重每堂网络课的阅读质量。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就成了一个特殊的精神成长的地方,一个心灵交流的场合,和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和老师探讨,语文课堂是一个能更多的促进思维,发展想象的基地。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美好情感的载体,而文本的载体是词句。要进行阅读活动就要通过语言文字。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的关键也是通过语言文字。低年段语文教学不仅要抓识字,更要从这些字词中,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在思维中生发想象,领悟情、意、理、节。不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会使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成为无根之木。从字、词、句出发,让孩子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

    感受文本,在理解中放飞想象

    第二单元的《小小的船》这一课,学完课文之后,有一道补充句子的练习,望着这群几乎开始在课堂上沉默的孩子,我打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以前这种题几乎在我彻底的分析完课文,让学生努力的背出课文之后,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了。当我将这个“谁能说一说弯弯的月亮象什么?”的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孩子们的小眼睛忽然发出了异样的光彩,之后许多的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小床”;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还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闪闪的星星像灯笼”;“闪闪的星星像闪光笔”;“闪闪的星星像眼睛”好多好多的答案,远远比我的标准答案要丰富的多,也更生动、生趣的多。

    体会词句的准确,在思考中放飞想象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即读文会意,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学习表达,运用语言,即读书得文,如此文意兼得,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语文教学之根本目标。这种教学,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阅读教学如果有模式的话,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里的“写写”包括“说说”,即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盯住“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根本目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益。我就这样一节一年级阅读教学《春雨的色彩》,我举几个片段与同伴们分享。

    一.“欢迎”老师们。

    我带领学生复习字词,练习扩词,如朗读“滴 雨滴 水滴”,再组词“汗滴”“泪滴”;朗读“欢 欢乐 欢笑”,再组词“喜欢”“欢度”“欢迎”。当学生组“欢迎”时,我说:“假如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四位客人他们都是来听课的老师,谁能用‘欢迎’说一句话?”

    1:我欢迎四位客人。

    师:这四位客人也是老师。

    2:我们欢迎四位老师来听课。

    我望望学生,望望老师,会心地笑了,把生成性资源用得这么巧妙!

    二.“到底”是个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后,我用小黑板出示一个练习:“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到底 ?”

    我先提问吴某某同学。吴某某站起来不说话。我问为什么不说,吴某某同学说:“我还没有想好。”

    那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好吗?”我亲切地说。接着请了另外两位同学——

    1:你到底是谁?

    2:你到底在干什么?

    这时,吴某某同学举手,我立即叫他起来。吴某某说:“你到底在干什么?”

    我听了很高兴,表扬了吴某某同学会倾听、有进步。

    真好!我不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中有本,眼中有人”。

    三.春雨是“五颜六色”的。

    我在引导学生朗读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争论”春雨的颜色后,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

    这个问题提得好,发散思维,发表见解,是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精神吧。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

    一个学生回答:“春雨是无色的。”这学生的科学知识很丰富,还知道水的特性,了不起,我这样想。

    我追问:“你为什么认为春雨是无色的呢?”

    这位学生回答:“因为春雨是五颜六色的!”真是语惊四座!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呀?”

    学生答:“因为春雨落在花园里,花儿都开了,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这孩子的想像力如此丰富、表现力如此强,令人振奋!

    1: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云朵上,云朵白了。

    2: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

    四.“因为”学生能够创造性运用课文语言。

    课文学完了,我用小黑板出示第二个练习“春雨是绿色的,因为它落到草地上,小草就绿了。春雨是`````` ,因为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这个练习设计既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新句式(“……因为……”)练习,更是创造性运用课文语言,内化语言。学生同样有精彩表现,如——

    1:春雨是红色的,因为它落在桃树上,桃花红了。

    2:春雨是黄色的,因为它落在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

    3:春雨是绿色的,因为它落在柳树上,柳树绿了。

    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想象是如此的精彩,他们的回答也异彩纷呈,让我瞠目结舌,回想自己之前的行为,牵制着孩子的思想,我后怕了,怕就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该有的童心,限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或许在我把一个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让孩子去记忆的时候,他们很伤心,因为可能他们的答案比我的更好。

    或许教孩子就应该像放风筝一样,只有不停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翔他才会飞得更高更远,你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线就好了,反之,总是紧紧地握着手中的线,你的学生就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也不能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看看。给了孩子一个机会,放手给孩子自己的想象空间,再一次次给予过程中,你就会发觉学生越来越敢想、敢说、敢辩,课堂上就会连连出现惊喜,可能这种课堂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生命的课堂。

    学生是了不起的,关键是我们老师首先要聪明起来。老师聪明,学生就会更聪明,令人刮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语言
    • 模式
    • 培养
    • 老师
    • 运用
    • 跨越式
    • 语文
    • 孩子
    • 阅读教学
    • 春雨
    • 想象力
    • 学生
    • doc
    • 课本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