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文章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模式和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改革寻求突破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的新的命题。近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在文中我分别从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意义、课题指导思想、课题理论依据、课题实践总结、课题实践成效六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资料、读写能力、主导主体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将是一个崇尚创新的世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倡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举措。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要素的构成已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三个要素转变为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媒体。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更新,多媒体技术正在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正深刻地影响着常规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的新的命题。

    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向我们迎面走来,语文教学在理念、意识、方法、教学手段上正在寻求大的突破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寻求突破的关键点,意义重大。

    二、课题研究意义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1981年,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就曾提出“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也曾在1997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它的发展,不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这就是说要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催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课题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和多媒体技术渗透学科教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学潜力,最大限度的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因素和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科学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课题理论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因此,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个方面:

    1. 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指示。

    2.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广泛学习借鉴当代各种先进的思想理论。

    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的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主张: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上学、工作和退休三个截然分明的阶段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论。

    另外,教育的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密切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五、课题实践总结

    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知识呈现工具、情境创设工具、自主探究工具、小组协作工具、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知识加工工具、研发工具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聚集效应,最终促进教学的变革和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几年我一直担任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两年前还参加了“网络环境下如何促进学生跨越式发展”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恰当应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内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能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1.多媒体技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生字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认识常见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汉字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本身就难学难记,现在识字量的加大,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更大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一字一字教,学生一字一字记,老师的嗓子哑了,可是学生还是记不住,并产生厌学情绪。恰巧两年前我参加了“网络环境下如何促进学生跨越式发展”课题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方面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开学初,我与电教老师一起教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尽快掌握生字的几种基本结构方式。三个多月后,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平台自主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正确读音,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同桌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媒体资料城中提供的漂亮的图片,活泼的音乐,动感形象的生字笔顺比起老师枯燥的结构分析当然更加吸引学生了,学生在快乐中使用着资源,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有效帮助学生阅读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了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网络环境下如何促进学生跨越式发展”的课题正是以阅读为切入点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小朋友的家》一课为例,当学生找出课文里一共描写了四个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家,并画出这几个少数民族“家”的特点后,我请学生到资料城里查询这几个民族还有哪些风俗特点。资料城里不但有文字、图片资料,还有音乐、视频资料。学生在资料城里津津有味地读着,看着,互相地交流着,惊叹着,感受着几个民族人民的欢乐生活!当学生理解了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后,我说:“我们的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课文里只介绍了四个,你们想去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吗?”于是学生又一次进入资料城里去探秘了。当学生带着各自的发现回到课堂时,我问:“你想把你的家,或课文以外少数民族朋友的家介绍给别人吗?那就请你用电脑打写吧。”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阅读了3000多字的课外资料,欣赏了多幅异域风情图片以及相应的音乐、视频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城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这节课的知识密度很大,但是学生没有感到疲惫,反而一节课都在紧张地发现着,创造着,快乐着!

    3.多媒体技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语文课是一门艺术课,它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甚至神秘莫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求教师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篇文章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浇灌他们含苞待放的艺术之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是一种突出形象化特征的感官性教学。然而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这些东西很难让学生去体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大为改观,它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古诗教学中,一般都强调通过学习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将诗上的画面制作成一些动画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概念。如教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小池》这首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小池那美丽的景色,并且充分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打开多媒体请学生欣赏一个小动画,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从池塘那小小的泉眼中缓缓涌出细细的泉水,绿树那茂密的枝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荫映在清清的水面上,荷叶刚刚冒出小小的尖角。这时飞来了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上面。老师用这种方式小结课文,即升华了课文内容,又为进行情感朗读打下了基础。

    再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称象》一课,爱动脑筋的曹冲用等量代换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对于八岁的的学生来说很难把称象的过程想明白。我在十多年前教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过程和其中的道理,要准备脸盆、大象玩具、积木、天平。由于脸盆不是透明的,我就让学生分组到前面来看,有时不小心水就会洒我一身,而且课堂纪律也不好维持。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一问题可以轻松解决。两周前我又讲到这篇课文,我下载了一个课件,当学生默读完有关曹冲称象段落后,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石头重量为什么与大象重量一样,他们茫然地摇头,我就播放了这个动画课件。课件把课文中的文字转换成了具体动感的画面再现了称象的全过程,让学生一下子就理清了称象的过程和其间的道理。课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外学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小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只靠课内时间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积累。

    1.搜集课外资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生活中一些鲜活生动的内容,教材中往往不能全部展现出来,而恰恰是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学方法,课外练功夫,立足课堂,放眼课外,以课文为端点,多角度辐射,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既为解决问题服务,又增加积累,长了见识。例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看花灯》一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有部分学生没有逛过庙会或灯会,我提前布置了“搜集有关灯会庙会方面资料”的作业。再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学习前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读课文,里边有哪些东西你没有见过自己去查查资料。这一作业涉及到自然、历史、生物等其它领域的知识。其它角度还有诸如:写作特点、作者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作业一定要提前布置,给足时间。学生对这类作业很感兴趣,他们有的到新华书店购买所需有关书籍,有的向他人讨教,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用电脑上网去查的。网络资源自身的省时、方便、快捷赢得了学生的青睐,学生也在最少的时间内摄取了最多的知识。

    2.制作电子手抄报

    语文教学大纲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制作手抄报是众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表现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升入二年级后我根据教材每个单元课文内容特点,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为了避免学生课业负担重,我选择了让学生制作电子版手抄报形式。例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春天的,学完后我就让学生出一份《春天来了》的电子手抄报;第三单元都是写科学家小时候如何喜欢观察、做事如何执着等的故事,学完后我就让学生出一期有关方面的手抄报,报刊题目、内容、形式自定。学生每次的作业成果我都在大屏幕上展示,优秀的我还打印出来贴到教室展板上。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方面相关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如美术、摄影、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

    六、课题实践成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电子技术教学媒体逐渐成为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以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两个要素同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产生强交互作用,这样使得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教学要素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相互的交互。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中心的关系则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者、协作学习者。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扩展到网络等学习材料。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既克服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重知轻能”的缺点,又克服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重能轻知”的缺点,真正达到了新课改“知能并重”的目标。几年来我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上学期期末在作文三十分钟的打写测试中,我任教班级的学生(二年级)人均字数达到234个,有五个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出了300字以上文通句顺的作文;在今年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活动中,我的学生李蕊获全国二等奖,黄可获全国三等奖。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写的论文《浅谈阅读积累与写作》在20073月北京市教育学会举办的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我制作的课件在“06年北京市创新案例、优秀课件和素材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作为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老师要继往开来,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作者:包长虹

    《浅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作者:陈志景 王凤明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作者: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071002 冯秀琪 徐红彩

























    现代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姓名:高会琴

    区 县:昌平区

    单 位:北京市昌平区巩华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13716129142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学
    • 资料
    • 语文
    • 课题
    • 发展
    • 高会
    • 学生
    • 有效
    • 低年级
    • 教育
    • 信息技术
    • 昌平区
    • doc
    • 现代
    • 中心
    • 应用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