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小组群英荟萃《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成员:陈磊、王国清、白伟杰、李安成、谢迎军、欧阳莉蕊、王珺、李艳红

    • 一、概述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为大背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文章,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两篇课文赞扬了不同时代、但是拥有同样激情的西部建设者们,他们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生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发扬!

    •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者为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字词的积累,基本可以读认全文。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够理解以物喻人的手法,初步具有欣赏作品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者课前已经预习,并且对西北有着浓厚的兴趣。

    •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二)难点:

    1、理解精读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2、弄清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 五、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相关课件、拓展材料、语文课本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会写6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等词语。

     2、能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3、知道本文使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课文1---13自然段理解新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品质。并练习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通顺地读课文。

    2、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梗概。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边疆建设者的资料。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3')

    孩子们领略了西部草原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继续西行。多媒体展示西北贫穷落后的图片,你愿意到这里生活吗?为什么?

    这样贫穷、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一群坚定的卫士在守护,那就是《白杨》直接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检查字词(5')

    1、小组内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2、简单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整体感知、理解结构(7')

    1、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先写物再联系人的思路先把课文粗分成两部分,看看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重点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第二部分:重点写爸爸的心愿。

    四、深入学文1——12段。(15')

    1、汇报预习所得: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填写表格关于白杨树的内容。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领会白杨精神: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填写追问:重点句(第12自然段)是什么意思?不怕困难,立场坚定,不放弃。

    4、指导朗读好地12段,表达出对白杨的赞美,以及个人建设边疆的坚定信心。

    5、练习背诵第12自然段

    五、扩展阅读(10')

    1、略读读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求读得正确、通顺;学生字词。

    2、结合问题,阅读以下3篇材料

     

    小问题:你从介绍中了解到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哪些知识?

    新疆建设兵团介绍

        到新疆,你才能真切地了解祖国的辽阔宽广。

        来到戈壁滩上的绿洲,你才能真正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伟大贡献。

        左宗棠当年在新疆戈壁滩上栽种了几千棵柳树,即引得春风渡玉关,千古留名。那么,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上栽种了上亿棵树,创建了数千万亩绿洲,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世界第十一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真可称得上千秋伟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百万职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讲规模,有234万各族职工,组成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以及720多个独立核算企业; 讲辖区,有1600万亩耕地,近200个新型城镇,各种土地、草场、水面总和约7.2万平方公里,超过英伦三岛。

        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的大部分。1954年10月7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计10.5万官兵就地转业,从此,这个举世无双的集团诞生了。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兵团人在万古荒原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在祖国边陲铸造了有生命的“界碑”。

        如今,兵团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已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社会稳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在异常艰苦条件下拓荒创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其独特优势:特别能吃苦、集团意识强、长于组织大规模生产建设等,这些特点已经和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结合。我们坚信,在4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兵团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使兵团事业如巍峨的天山一样,屹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50年青春献兵团

        1955年,只有18岁的顾莉娟,响应祖国的号召,在大西北的召唤下, 毅然加入到报名去新疆的行列。

        顾莉娟是家中幼女,妈妈舍不得女儿远走他乡。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妈妈见拦也拦不住,就同意了。在“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嘹亮的送行曲中,顾莉娟跟随着3000余名上海热血青年,带着几分悲壮、几分激情、几分希望,挥泪告别亲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

        与大上海的生活条件相比,反差实在太大。但凭着一腔热情,凭着对新疆兵团的热爱,硬是慢慢地闯过了三道难关:一是劳动关。顾莉娟身材很小巧,只有1米55,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她远不如别人,她用一份真情、一份爱心,一份执著,投入到开荒造田的热潮中去。坎土曼把手掌磨出了血泡,包扎一下继续干,几个月过去,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二是生活关。在南方长大的顾莉娟,一年四季吃惯了大米。自从到了新疆,从早到晚吃的是包谷馍,喝的是白莱汤,实在是难以下咽。刚开始,顾莉娟只要啃上几口包谷馍就再也咽不下去,饥肠辘辘地入睡。但第二天还要参加劳动,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吃下去,而且要多吃,这样才有力气干活。三是意志关。进疆的头一年,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及繁重的体力劳动,顾莉娟也曾经苦闷过、彷徨过、动摇过,但经过艰苦的锻炼和连队领导的教育,使她扎根边疆的思想越来越坚定了。

        50年过去了,昔日的荒碱地变成纵横交错的万亩棉田,看看荒芜的土地上到处种满了绿油油的棉花,荒凉大漠有了自己培植的绿色,顾莉娟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她觉得自己无愧于自己奉献的这50年。

        2005年,已经退休20多年的老人顾莉娟,随女儿回上海探亲。家里的哥哥和亲人都想让她回上海居住。老人挽言谢绝了。家人都想不通新疆到底有什么好,可以让妹妹在新疆一呆就是50年,顾莉娟深情地说:新疆虽然不是我的第一故乡,但我对这片热土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深情和热爱,因为我已经把新疆当作了故乡,我为建设笫二故乡无怨无悔!

     

    无悔支援边疆半生

        1953年,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工作的王震同志,通过高等教育部在内地部分省区的高等农业院校,遴选各门优秀专业人才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原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农学院副教授的王彬生被选中,他无条件地服从了工作调动。

        当时的新疆,无论是经济和文化,还是科技与教育都很落后,交通也十分不便。浩瀚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的戈壁,人地生疏,工作与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王彬生身为长子,弟妹们又全都参军,家中上有年老的双亲要侍奉,下有不满6岁的幼子要抚育。同事的挽留,亲友的劝阻,都没有能够动摇他支援边疆建设的勇气与决心。他深感:新疆地域辽阔,仅土地面积就占全国的1/6,又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可谓地大物博。在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肯定可以大有作为。于是,他衷心感谢同事与亲友们的关怀,耐心说服并安置好年老的双亲,带着妻子和幼儿,踏上了支援新疆建设的征途。

        来到新疆后,王彬生被安排在八一农学院任教,担任农学系副主任,兼专家办公室主任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农艺师。他除了为在校学生讲授土壤耕作学、作物栽培学、棉作学等课程外,还利用寒暑假,为兵团与自治区举办了数十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在高达40℃的炎热盛夏和零下30℃左右的严寒冬季,每次上课都是乘着敞棚汽车,在道路坎坷、尘土飞扬的戈壁滩上奔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授课地点。在给学员讲课的同时,他经常深入农场各连队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指导棉花科学试验与大田丰产栽培。

        王彬生在新疆两所农业院校前后执教的30多年中,为地方和建设兵团培养造就了成百上千的农业科技人才。从1953年进疆到1988年退休,在这块他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土地上,勤勤垦垦、兢兢业业地耕耘了36个年头。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理解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全篇;

    3、引导学生从爸爸的神情变化中体会新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背诵导入(2')

    指名学生有感情背诵第12段父亲介绍白杨的话

    二、品读课文、指导朗读(9')

    学习14----16段,理解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根据以下几个问题重点赏析一下精彩语句。

    1、抓住三次“只知道”追问“不知道”什么?

    2、迎着风沙成长是什么意思。

    3、找出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思考,为什么变化?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精略结合、学法迁移(9')

    引入:除了小白杨之外,还有一群人在为西北的建设和发展而在西北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

    教师提出以下两个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再读课文,边用直线勾画出建设者们遇到的种种困难;用曲线勾出解决的过程办法。

    2、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总结升华、拓展阅读(10')

    1.小问题:文章中的白杨树具备那种品质?

    高尚的白杨树

    吴祖光

        乘坐火车往东北方向旅行时,俯在窗口观望沿途景色,总会看见铁路两旁栽种的一排排笔直的高耸的白杨树。这些树每株都挨得很近,密植成行,有的行短些,有的长些。看到这样的杨树,我总是很感动,由衷感谢那些辛勤的植树人;这么多的树都是一棵棵人工栽起来的,它是使大地绿化、保持生态平衡、造福人民的树。

        一行行的杨树从窗口迅速地移向后方,看多了我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每一行排头和排尾的树大都比其他的树矮一些,最高的几棵树几乎在每一排树的当中。此外,也感受到,每棵树之间的株距似乎太近了些;我想,假如树与树之间再隔得稍远一些的话,是不是会长得更好些?

        有一次,同行者恰巧是一位有植物栽培知识的旅客,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他告诉我:杨树具有一种独特的向上性,它最喜爱的是阳光。由于株距很近,为了争得阳光,它就只有向上伸长;相反,排在两头最靠外的树由于没有遮挡、阳光充足,不需要自己去进行争取,它就不像其他的树那样争高争长,个子矮一些就是这个原因。

        专家的话言之有理,并且意味深长。我觉得杨树虽然是树,但它有点像人。

        杨树的性格说明了一个道理:处在同样环境条件里,必须竞争才能取得超越同辈的成就;相反,没有竞争便会失去动力,不思进取,也便无所成就。这一点,树和人没什么两样。

        然而树和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树单纯、安静、善良,处在狭窄地带,同类之间只知向上拔高,因之得到的营养也就越充足,长得就会更高。但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去却不是这样子,而是往往使出种种方法,或明争,或暗斗;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妒贤嫉能,损人利己,这是人的本领。

        树在和同类共处的地方,不管多么拥挤,只知天天向上;而人们却常常打横拳,伤害别人。

        在过去漫长的困苦坎坷岁月里,我们曾经互相同情,互相关心,团结战斗,克服过无数艰难险阻,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应当团结得更好,互助互爱,与人为善,做出好样来带动比我们年青的后辈一同前进。白杨树的高尚风格,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

    作家简介:

    吴祖光现代著名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曾祖光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有戏剧、散文、政论和书法集约5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三打陶三春》和《吴祖光选集》六卷本等。

     

    2.小问题:戈壁滩上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

    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郑玉英

        在颠簸不平、坎坷难行的去往雅布赖的路上,车窗外的茫茫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浑然一体,使人昏昏欲睡。车子行进在大漠戈壁的深处,忽然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远远的一排排白杨树,象哨兵一样,傲然地耸立在戈壁滩上。欲睡的情绪顿时全无,令人为之一振。在浑黄一体的戈壁滩上,挺立着一排排的白杨。白杨树在西北极为普遍,然而在大漠戈壁上能顽强的生存,实在是很罕见。

        那是力争向上的一种树。笔直的树干、笔直的枝,所有的枝叶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在主杆上。金秋十月的白杨树,叶子有的呈金黄金、有的呈红褐色、有的呈深绿色,层层繁叶尽染,迎着秋风倔强挺立着。树干的皮光滑,在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出淡青色。在戈壁上迎风傲霜的气候情形下,那怕是幼小的树苗,只要它成活,它也要努力向上,笔直地耸立在蓝天和戈壁之间。

        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它没有美人松的婀娜多姿,没有松柏的绿发婆娑、更没有山茶树艳丽花朵。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它是戈壁滩上的伟丈夫。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很快生根发芽,坚韧不拔。当我在沙漠深处的戈壁滩上看到白杨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种树,而是体现了阿盟人的精神面貌,阿盟人力争向上,与大自然抗争,质朴而正直、勇敢而坚强,努力开拓着工作的新局面,迈出坚实的脚步,用生命讴歌着一曲曲新的白杨礼赞。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在沙漠的深处生根,在戈壁滩上发芽,狂风、沙尘吹不倒,折不断。

    白杨

    流沙河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
                  孤零零地里在平原,
                  高指蓝天。
                  也许,
                  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
                  但,
                  纵然死了吧,
                  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3.小问题:文章中的白杨树代表了那种品质和哪种人?

    白杨礼赞

    矛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第3课和第4课在写法上的差异,深入理解借物喻人这种写法的妙处。

    2、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写作铺垫。

    3、通过写作,增强写作能力,让学生体味以物喻人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重温课文、知识总结(4')

    比较第3课和第4课,虽然都是在赞扬边疆建设者,但是在写法上有明显差异,深入理解借物喻人这种写法的妙处。

    二、网络阅读、开阔思路(12')

    西北伫立着高大挺秀的白杨,还有秀美的柳树和白桦,让我们透过书本去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和物吧!

    之一:小问题:与家乡的柳树对比一下,青藏高原的柳树有什么神奇之处?它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

    **********************************

    作家简介:

    陈忠实,陕西人,曾在西安郊区中小学任教,后任职陕西作协。1965开始发表小说,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之二:小问题:结合最后一段体会文章中蜜蜂的喻意?

    荔枝蜜[节选]

    杨朔

         ……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

    作家简介:

    杨朔现代作家,原名杨毓晋抗战时期,写过很多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以后写了大量散文,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之三:小问题:

    1、空谷中的兰草与园圃中的兰草有哪些不同?

    2、你从父亲的话中明白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儿:“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止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又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

    作家简介: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之四:小问题:白桦树为生存作了哪些抗争?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我的白桦树[节选]

    [俄] 沃罗宁

    白桦树为它的生存而抗争。

        ……

        进入夏天,我的白桦树绿色葱茏。微风吹来,沸沸扬扬。白桦树的叶子明亮而有弹性。从早到晚,树上啁啾的鸟鸣不断。可是,不管你审视多少遍,却看不见一只鸟儿,密密麻麻的树叶遮住了它们。叶子也遮住了阳光。因此树底下总有一大片凉爽的树阴,你站在那里,心头的炎热立刻会消除净尽。

        6月份没有下过一滴雨。一切生物都晒得打了蔫了。草的叶子黄了尖儿,花朵垂下了头,赤杨的叶子干了边儿。而我的白桦呢,却好像从春天起就为自己储备了足够用的水分,丝毫不因干旱而憔悴。她的叶子还是那样富有弹性,甚至长得更加丰满了,叶子的周遭呈现出椭圆的形状,刚从芽蕾里钻出来时那些毛茸茸的尖牙细齿已经消失不见了。

        一次,雷雨袭来,阴云整天在我的房子周围盘旋,天空越来越昏暗,乌云中沉闷的雷声隆隆不停,傍晚时分,下起了瓢泼大雨。

        风呼呼地吹。开始的时候,它仿佛在小试锋芒:试试我的白桦树是不是扎根牢靠,试试她的性格是不是刚强。白桦树以叶子的簌簌抖动作为回答。她并非恐惧,而是预感到威胁其生存的全部危险。因为,即便是橡树,也有被风暴刮倒折断的时候。

        白桦树凝神屏息,静以待变。风暴呼啸,像一头发疯的公牛朝她冲过来,用千钧之力狂抽猛打。白桦树摇晃着,树叶顺风势摆动。只有这样,她才能站稳脚根。风再一次猛扑过来──白桦树又一次甩动她的树枝。

        暴雨紧随狂风。尽管雨点沉重,雨水如注,冲刷着白桦的树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白桦也知道以怎样的姿态应付局面。她垂下条条树枝紧贴自己的树干,于是,顺着那如同下垂手臂似的枝条一股股水流便泻向地面。

        雷雨过后,阳光辉耀。白桦树的万片绿叶闪烁光彩,这是我的白桦树绽露的笑容……

        我注视白桦,为她蕴藏的生命力感到欣慰,为她生存抗争的才能而喜悦。

    之五:小问题: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海燕所代表的形象。(选读)

    海燕[节选]

    高尔基

        白蒙蒙的海面的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闪电。

        一忽儿,翅膀碰到浪花,一忽儿,像箭似的冲到阴云,它叫着,而——在这鸟儿的勇猛的叫喊里,阴云听见了欢乐。

        这叫喊里面——有的是对于暴风雨的渴望!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对于胜利的确信,是阴云在这叫喊里所听见的。

        ……

        雷响着。波浪在愤怒的白沫里吼着,和风儿争论着。看吧,风儿抓住了一群波浪,紧紧地抱住了,恶狠狠地一摔,扔在崖岸上,把这大块的翡翠石砸成了尘雾和水沫。

        海燕叫喊着,飞掠过去,好像深黑色的闪电,箭似的射穿那阴云,用翅膀刮起那浪花的泡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仙魔似的——高傲的,深黑色的,暴风雨的仙魔,——它在笑,又在嚎叫……它笑那阴云,它欢乐得嚎叫!

        在雷声的震怒里,它这敏感的仙魔——早就听见了疲乏;它确信,阴云是遮不住太阳的,遮不住的!

        风吼着……雷响着……

        一堆堆的阴云,好像深蓝的火焰,在这无底的海的头上浮动。海在抓住闪电的光芒,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像是火蛇似的,在海里游动着,消逝了,这些闪电的影子。

        “暴风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

         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头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

        “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

    作家简介: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创作的《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

    三、写话练习以及互评交流反馈(24')

    围绕“奉献”这个主题把自己写个小短文。

    (可以是你身边的、听说的、看到的人或事;或者你了解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事物,如蜜蜂、春蚕、蜡烛)写下来。

    要求:将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和修辞以及以物喻人的手法。

    文章写完后,小组互相点评指导,老师也给予反馈。

     

     

    • 标签:
    • 柳树
    • 建设者
    • 白杨
    • 戈壁
    • 蜜蜂
    • 兵团
    • 建设
    • 新疆
    • 边疆
    • 精加略
    • 白杨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