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教学目标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自主阅读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育目标”概念辨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用现有技术手段能够测量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在有些教材和文章中,有时也把教学目标称之为学习目标,主要是因为教学目标主要表述的学习者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对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描述,用“教学目标”的概念常常容易使很多教师产生误解,将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编写的落脚点错误的定位在“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描述上,而不是对“学生能做什么”的表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有些教材中直接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以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和准确的编写或阐明教学目标。在本书中提到的教学目标也指学习目标。

        教育是在特定时空间依据设定的某种目的而进行人培育人的活动,其设定的目的即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处于另一个较高层面的概念,多用于描述整个课程体系、教育活动或者某个特定阶段的要达到的目标,在相对而言更为微观的教学设计中较少提及。

    •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的或称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的含义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总教学目标”和“子教学目标”两类。总目标是针对某个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内容的整体提出的要求,所以是比较概括和原则性的,通常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表述。但这类目标一般在总目标从总体上给出了对该课程(或教学单元)的教学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是原则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规定具体的内容和目标达到的程度以及应通过哪种途径去达到这种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根据总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甚至选择教学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的要求,必须对总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求出实现总目标所需完成的具体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这些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就被称为“子教学目标”;这些子目标通常还需继续进行分析,看看是否还能找出实现该子目标所需的更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步骤,即看看是否还能找出更低一级的子目标。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找到不能再划分的最低一级的子目标为止。这里所说的各级子目标即是教材中的“知识元素”,也称“知识点”。

    设目标B、C是目标A的子目标,即在目标B、C实现之前目标A不可能实现,我们把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形成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说明: 59.64.38.21正式文件03培训讲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光盘(初级)module2yuedu6.4.filesimage001.jpg

    图 形成关系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进一步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知识点排列顺序)。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如上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得到了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在教学内容庞杂的情况下,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将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状复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由总目标出发,根据学科内容确定各级子目标以及各级子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确定各级子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图正是确定教学内容与顺序、选择教学活动与策略、选择媒体等的必要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意义所在。对于复杂的教学活动来说,甚至只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是不够的。要使总的要求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就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做出具体的规定,以便层层贯彻和检验。

    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后,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用可评价的方式将教学目标描述出来。在描述教学/学习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习者,因此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然而在实践中,在目标编写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对象的错误定位,很多教师常常将学习目标描述为教师应做什么或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设计的描述,如:“给出特定的词句,让学生说一段话,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借助网络课件,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上述两个目标都是描述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拟采取什么方法或活动,而不是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目标既无法达到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也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正确定位目标对象,这也是之所以有人提出用“学习目标分析”来代替“教学目标分析”的原因。

    (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在学习目标的编写上,一般要求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教学/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学习的策略。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常常用一些很笼统的、模糊的术语来描述学生具体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学习目标,特别是在情感学习目标的表述上,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在知识目标的描述上,一些教师常常用“学习…….”,“掌握……”等行为术语描述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新单词moon,star,sun,earth……, 扩大学生词汇量,为自主学习和阅读奠定基础”;在技能的描述方面,常常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灵活运用……” 等术语描述具体的技能目标,如:“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在情感目标的描述上,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由于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不同的课时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目标要求应有所不同。上述目标描述使我们无法确定在一堂课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理解、模仿还是简单运用或是综合运用?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对当前的学习主题表现出了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认知类、技能类或情感态度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层次应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也不一样。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重点不明,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是脱离目标进行评价。

    (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允许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在智能。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能力和天赋是不同的,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区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基本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加深或扩展的学习内容,提出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不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如:学习同样的词汇,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遗憾的是,虽然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在理念上都能认识到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表现在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只有单一目标,不同能力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进度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此外,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目标也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节课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基本相同,目标设计上缺乏层次性,在这样目标设计导引下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设计同样难以呈现丰富性、多样性,难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落实“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确定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各个知识元素。至于这些元素的排列顺序,即教学内容序列的确定问题,可以在画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的基础上来解决,也可以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来解决。这里我们先介绍前一种解决方法。通过画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已经解决了如何选择知识元素的问题,对于已选定的元素在时间轴上应当如何排列,即教学内容序列应如何确定,则尚需在画出目标形成关系图的基础上按下列原则加以考虑:

    • 目标形成关系图的直线(即无分支)部分,按低级子目标先于高级子目标的原则排列
    •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先安排有较多直接子目标的教学目标
    •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目标
    • 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性和直接子目标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

    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等多种,详细内容可参看一般的教学设计教材。

    • 拓展阅读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规定。要使总的目标落实到整个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做出具体的规定,即分析与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的或称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首先,学习目标是和总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学习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期望的结果,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习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造成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任意作特殊解释。

    再次,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先可以帮助教师以学习目标如何达到这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较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其次学习目标为教师选择成功的教学策略(教学顺序、活动、组织形式、媒体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再次,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测试题编制和评价教学计划的有效性提供了方便和依据;最后,编写目标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开发训练,迫使教师深刻思考教学,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学习目标使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家长知道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因此,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最准确、清晰的方法。

    尽管分析和阐明具体的教学目标具有上述诸种优势,但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阐明和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认为编写和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以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任何知识的学习中都存在多种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有限;学习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主观性,这就说明目标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求时刻对目标编写进行检验;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学习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些学习内容、有许多心理过程是不能完全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学习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首创精神;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也比较困难。

    讨论组:教学目标的新认识

    • 标签:
    • 教学目标
    • 教学
    • 学习
    • 学生
    • 学习目标
    • 低年级语文
    • 教师
    • 具体
    • 目标
    • 编写
    • 描述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