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创作阶段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作者创作阶段

    早熟作家

      刘绍棠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 孙犁 和 肖洛霍夫 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 红花 》,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中央工作的 胡耀邦 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鸟鸣启灵

      52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于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跟“跳大神儿一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不懈

      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被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抖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他对于创作就是这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重新开始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爱读。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1988年8月,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又开始写作了。

      1992年5月,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他说,我要重新从21岁开始,一刻不敢懈怠,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并曾表示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 标签:
    • 家乡
    • 文学
    • 作家
    • 作者创作阶段
    • 通州
    • 乡土
    • 写作
    • 创作
    • 作品
    • 发表
    • 小说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