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文化变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节日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特点。不论是一个地区的生活秩序,还是人们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都可以在节日中表现出来。可以说,节日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就正经历着“正在进行时”的变迁,新旧文化的共时存在对比,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变迁的动态过程和不同文化因素在变迁中的时间规律性。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年”为周期,春节正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节日,在时间上处于承先启后的农闲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段进行休息、消费和祭祀等活动。春节起到了调整生产生活、表达感情的作用。在传统春节的节日过程中,人们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安排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节日文化活动,家庭的休息、教育、娱乐功能得到更明显的发挥。此外,传统节日习俗中还包含着一系列传承文化的活动和仪式,比如上文所描述的节日准备阶段进行的祭祖、拜神、城乡交流、集体劳动等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如重视亲情、尊重劳动等),在带有仪式性的节日活动中得到肯定和继承,并在这个传承的过程里将社会成员纳入传统文化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传统节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着改变,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在调查地点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以往家族交流的机会被现代大众传媒取代,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减少;其次,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传统观念对社会成员的影响逐渐淡薄,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渐减弱;以上种种观念的变化反映在实际行动中,便是节日习俗中传统部分的日渐式微。观念与实际行为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比如重视家庭结构和秩序、向上进取的精神和为目标付出的决心等等,在循环中渐渐丧失。当然,本文在强调引起节日文化变迁的外部刺激(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交通发展,大众传媒普及,标准化教育普及等)的同时,也承认文化内部的发展导致变迁,以及文化变迁的内部整合与调适机制运行的过程。

      然而,传统休闲方式、生活方式的衰微和传统文化的变迁,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适应。而是意味着,要么先前存在的模式必须改变,要么人们必须采纳受到现代化影响较早的社区人群用较长时间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模式。比如,调查地居民对同处于闽南文化区域内的厦门、漳州等市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模仿,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的节日活动安排模式,以及表达感情和信仰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实际相伴而生的还有社会成员对文化生活空缺的不适应,以及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未建立起来时,人们对休闲、消费方式的盲目选择。比如春节期间县城居民之间互动交流的形式明显减少,人们不再热衷于家庭交流和各种文体活动。而近三、四年来,春节期间大人们赌“六合彩”、小孩到网吧玩电脑游戏的现象不断增多,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以及传统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心理缺失。从节日文化的变迁反映出来的生活方式变迁让我们意识到,由于旧有文化正在瓦解,新的更适应于地区和人群的文化尚未确立下来,这种文化上的断层无法满足社会、居民在现代社会的需要,寻求可行的替换制度显得越来越必要。

      传统文化可能成为现代化的阻力,也可能成为现代化的动力,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对待两者的态度。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引发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凝聚作用,也即文化的内核部分,长期以来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动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引导以使其发挥功用。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需要重新解释和转换人们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物质、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认识社会中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变迁,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系统平衡发展,这正是研究者面对文化变迁时需要反复思考的。

     

    • 标签:
    • 春节
    • 社会
    • 变迁
    • 文化
    • 节日
    • 传统
    • 生活方式
    • 人们
    • 春节习俗变迁的思考
    • 传统文化
    • 发展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