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2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鉴赏2

    北方春节的美丽画卷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赏析

    仲富兰

        我在儿时就听说了“天才神童作家”刘绍棠先生,很早就读过他的《运河的桨声》。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诸如《鱼菱风景》、《花街》、《孤村》、《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渔火》、《蒲剑》、《二度梅》、《狼烟》、《蒲柳人
    家》等,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圭臬和瑰宝。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先生都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节日,在民俗文化学中,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节日必须是周期性地举行的,一般为—年一次,偶尔举行的一次聚会活动则不是节日。节日往往与民间传统信仰密切相关,所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为什么说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呢?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得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长幼尊卑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总之,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忙碌而又严肃的生活设置的一个“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

        《本命年的回想》是刘绍棠先生描写家乡京郊过年情景的文章,这里我想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对这篇文章作点解释性的赏析。作家用中国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开笔,寥寥数语,就把春节突出地置于中国民俗节日“第一节”的地位。接着,作家不断“加
    温”,环环相扣,用诗一般的语言,具体地叙写了家乡过大年的情景。

        在这篇《本命年的回想》中,作家一共写了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这十件事,件件都有交待,美丽的场景和形象的事例,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京郊大地乡土上浓浓的“年味儿”。

        人们常说,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表演场,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节日当中找到自己的表现场所。首先,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尽管人们的计算标准不一样,但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和对时间的计算。在过去,唯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对年轮、季节和时间的计算情况和标准的事件就是传统节日。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会在季节、年轮或历法纪年的关键时期举行庆祝活动,而这种庆祝日子便逐渐凝定为节日。例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既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同时,还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通过春节节日可以尽情地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展望新的一年,人们虔诚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望亲人安康幸福;在春节期间,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和和美美过日子,一心一意奔前程。春节的场景是多么美妙!

        其次,春节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衣着饮食可能非常简单朴素,但节日期间,人们会选择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服饰和饮食。所以,节日期间的饮食、服饰是我们研究传统的服饰、饮食习俗和探讨饮食、服饰习俗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对象。

        第三,春节还是人们集中表现传统的宗教信仰习俗的重要场所。春节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要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请神、谢神、拜神、祭神和其他巫术活动。平常,中国人的“泛神”思想也许不太明显,但在节日期间,这种思想却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例如,春节期间,人们要参拜答谢数不清的神,家中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神:如门神、牛神、马神、床神、场神、井神、火神、水神、仓神、灶神、财神、土地神等等。为避免遗漏,家家几乎都要贴一幅“天地全神”的神马。

        第四,春节还是人们集中展示自己社会关系的场所。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走亲访友,互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使这种关系公众化。所以,春节节日又是我们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关系的重要途径。

        说刘绍棠先生的这篇《本命年的回想》是“北方春节的美丽画卷”,还因为这篇文字凸现了中国民间节日之一—— —春节的特点。春节作为一种传统的岁时节令的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春节节日往往都是由一系列既定的活动和仪式组成的,这些既定的活动和仪式就构成了传统节日的情境。人们的各种交流活动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展开的。本文所描写的“十件事”就具体地展现了春节民俗风情的诸多程式。我们从这幅画卷中可以看到:

        1、节日起始仪式的画面。一般来讲,任何节日都会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神上天的仪式。作家写道:“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2、乡土民间净化仪式的画面。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的,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和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选择用响声、红 
    色和光亮来驱逐邪恶。人们希望在节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借助于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3、春节节日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画面。春节期间“挑绒花”,女人们挑“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绒花”,过去在春节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一身新衣服。平时的节俭都是为了能在春节的时候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4、春节祭祀仪式和表演仪式的画面。“十件事”中描写的“换门神”,还有祭神、祭祖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般来讲,节日是—种开始,也是一种结束,在这个关键时
    刻,谢神、谢祖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春节中的上坟、祭祖、拜庙,中秋节中的拜月等都属于祭祀仪式。节日期间的表演活动包括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跑旱船,民间戏
    剧如傀儡戏、皮影戏以及各种地方戏等。表演活动或者是为了娱乐,或者是为了酬神,或者是为了还愿,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势、地位和财富,总之,表演是节日里
    不可缺少的节目。

        5、结束仪式的画面。春节节日有一个起始仪式,也有一个结束仪式,标志着节日的结束,时空又回归正常。例如,春节的结束是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节使春节的节
    日气氛到达高潮,同时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是日,灯如昼,人如潮,彻夜不息,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最有意思的是刘绍棠先生撰写本文的视角,他在文章结尾时写道:“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这个结尾也是意味深长的,它一方面展现了作家的纯真和对于民俗生活的深深眷恋;另一方面,也是作家对于未来充满信心的挚爱。

        中国的民俗学家对于传统节日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人们的研究重点还只是参与、观察和描绘节日,很少对节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节日的结构,节日的功能,节日的社会性、价值、意义等等。刘绍棠先生的这篇文章是节日研究的一个重要文本。我们可以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研究节日,例如,探讨人们如何利用节日强化社会关系,节日期间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等,节日强化或缓和了哪些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等。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节日,例如,人们为什么要过节?节日是怎样缓解人们的工作和社会压力的?节日是怎样帮助人们消除对于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无奈和焦虑的?诸如此类。我们还可以从节日的文化意义或文化功能的角度,充分利用节日的文化表演场的特点对节日进行综合研究。这一切,对于年轻的学子都是深有启发意义的。

        刘绍棠先生的文章,虽然是文人创作,却始终不脱离乡土气息的主题,这是我们最为感佩的。
     

     

     

    • 标签:
    • 活动
    • 鉴赏2
    • 春节
    • 节日
    • 作家
    • 传统
    • 节日期间
    • 人们
    • 仪式
    • 研究
    • 先生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