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然后知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教,然后知困

    教,然后知困

    ——《本命年的回想》课后反思

    朱阳一中 姚文敏

        根据学校的安排,上周四我上了一节语文课《本命年的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介绍淳朴的民俗和民风等内容,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对传统习俗的收集,在预习的时候也留下了这个作业,让学生查找关于过年的习俗,;并且了解“本命年”的含义,为上课时大家交流打下基础,依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二是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感受群众语言中蕴藏的浓郁乡土风情。

        上课了,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一,是检测基础字词掌握情况,二是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中最后一题是:“文章那一段具体描写了京郊运河地区人们过大年的情况”,学生很自然地找到第四段,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第四段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上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春节的,所以我的课件色彩都是鲜艳的,学生看了感到新鲜,气氛又很喜庆,顺理成章,学生积极性也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家乡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并且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出来,由于初一的学生对动词+名词的格式不太熟悉,于是我就做了个示范,如:吃腊八粥(吃是动词,腊八粥是名词),通过示范,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确,看来课堂上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目标顺利完成。

        接下来品位文章的语言。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学生读是读了,说的也较多。但是由于缺少地方语言的积淀,以至于学生品的不到位,而由于时间关系,教师评的也不到位。于是,第二个目标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是激情不足,课堂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声音不够响亮,导入语说的不够流畅,这样学生就容易走神;其次,在让学生讨论时,没有明确要讨论的问题。例如,在今昔对比中,学生因在课前已经搜集过现在过年的习俗,所以只需讨论的问题是“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而学生交流讨论的是“现在过年有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结果在班内交流时,过多的说到变化,而没有提到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这样学生的印象往往不够深刻。

     

     

    • 标签:
    • 学生
    • 然后知困
    • 讨论
    • 交流
    • 变化
    • 文章
    • 名词
    • 不够
    • 过年
    • 习俗
    • 动词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