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式”模式下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点滴思考——语文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跨越式年会评选

    教学论文征集







    跨越式”模式下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第三小学

    作者:蒋春艳

    电话:15809506857

    邮箱:ychj19982010@qq.com








    跨越式”模式下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作者姓名:蒋春艳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第三小学

    邮编:750100

    【摘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国外的建构主义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现在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则是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因此在尝试运用跨越式模式上课,一定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运用适合跨越式模式的识字教学策略达到课标目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跨越式模式强调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理解跨越式课堂模式及它蕴含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跨越式;识字写字教学;实施策略

    【正文】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概括,语文素养是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则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语文素养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还从“听”、“说”、“写”(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读”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在教材编排上也加强了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以主题形式呈现,通过文本资源培植孩子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低年级教材选用了大量篇目进行识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之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何教授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低年级小学生不仅具有初步的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具有初步的基于语言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不必要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语言文字的教学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而是充分利用孩子这样自身优势,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习,在语言情境在积累,在语言运用中巩固。两者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何教授的理念与课标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突破课标中所指出的课程理念,一直在40分钟的课堂上徘徊,虽想出各种方法与策略,但不理想,总是不能达到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快提升,当跨越式教学模式引进课堂,教师理念有了全新转变,对自己的课堂目标也重新认识。

    识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那如何让学生具备这项知识与能力,教师的识字教学很关键。以往在教学中,我和大多数教师只是按教案书上环节依葫芦画瓢,或是觉得别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搬到自己课堂上用,在反反复复的、机械的“读、写、听”中强化记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认会字。在课堂上也采用了字卡、小老师读(齐读、推火车读、赛读)、游戏等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识字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似乎对学生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样一堂课下来,紧紧张张,学生其实只是会认了十几个生字,学生上的语言听来流畅,可是只是几个句型的简单重复(如:用字卡做游戏识字。学生甲举拼音字卡说:“我的朋友在哪里,“zhàn”?”学生乙则举着字卡跑上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站、站、站’。” ),这样十几分钟的游戏,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训练就无暇顾及,至于生字巩固也是放在作业中利用不同题型去强化训练,孩子始终是被动的,对于增长孩子知识,积累语言更是鞭长莫及,或许会留成课外作业,要求孩子读什么什么书,可是没有老师的检查,有几个孩子能真的去读呢!当尝试运用“跨越式”模式上课后,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认会、会写那十几个字,会组几个词语,把它当成文字符号的一个个组合,通过“题海”训练来应付考试。识字教学应是在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同时,使得思维也能得到训练,而且不断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还还达到了逐步向学生渗透识字,总终能自主识字的目的。那么把40分钟的识字教学过程压缩为20分钟,加上10分钟的阅读,10分钟的写话,这看似不可思议,我最初也是纠结在这前20分钟,总觉得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这么大的课堂容量,学生肯定会吃夹生饭的。当我们逐渐深入实践后,弄清楚“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式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整堂课还是围绕着识字进行的。也正是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教学思想。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师首先解决如何压缩40分钟的教学环节,这是每位实验教师要突破的难点,在不断地尝试试验中自己也有了一些所得所想。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懂得取舍。

    时代在进步,各种教育思想、理念充斥着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教师观念的转变,跨越式课题模式下的教学,教师更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些素质,总坚守着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把学生捆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老师的发展,学生虽然成绩高,但实际能力不强,教师也教的十分辛苦,何教授提出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语言基础,要相信孩子的想象能力,只要善于挖掘,孩子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堂交流,完全有能力运用自己的语言贮备进行阅读、写作。在“跨越式”课实验的理念指引下,作为实验教师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打破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开展广阔的思维空间,不仅仅把自己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生字词,更重要的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进行了思维的训练与视野的开拓。那么面对着庞大的知识点,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取舍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不但有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的能力;了解学情,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甄别取舍的能力,把固有的东西割舍掉,才能优化识字教学的课堂,给学生提供阅读和表达的时间。

    (一)在“跨越式”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掌握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作为一个高效课堂的教学者,不但要学会分析文本(汉字的构字规律、难易程度),还要学会分析学生,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识字方法的掌握情况、识字能力的及学习习惯等,根据学情来定教。每堂课教师抽出一点时间做一个课前小检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选择学生不认识的字,尤其是中差生的识字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可以把全班学生都会的东西舍去,而且还可以放手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引领着和示范者,使优生和后进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教师也有课堂的主角转换成为一个穿针引线的引导者。

    (二)选择有效的策略突破重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

    譬如识字教学时,刚开始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简单的独体字中“横”、“竖”的占位,渐渐的放手让学生自己临写笔画较少的汉字,而对于汉字中有新笔画或易写错的笔画作为重点示范。在教学合体字的书写时,也是一步一步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找到同结构汉字的占位规律及主笔的书写,然后有范写一两个重点字进行方法迁移。教师不会再盲目的照本宣科者或是没有目的性的传授者,教师在不断地取舍中学会了灵活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文本了。

    二、提高“跨越式”模式下课堂识字效率的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在低段强调的是多认少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施教者学会选择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最有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巧妙的识字方法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这些方法迁移给学生,那么学生会更愿意去自主主动、独立的识字,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强制识字。

    1. 教给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方法。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对写字己经有了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教师如果常督促,巧提醒,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低年级孩子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并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心理学研究证明:带任务读一遍比不带任务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巧妙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用两年的时间认识2000左右的字,而跨越式课题实验的其中目标之一就是小学二年级结束基本上能达到达到小学四年级结束时的识字量,突破了识字关,显然要求教师尽快地“授之以渔”,让学生尽快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识字的兴趣、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如在教学刚上识字课时,学生认识的汉字部件不多,采用形象的老师引着学生不观察,这个字(或部件)像什么,经过几次的训练,孩子渐渐学会了观察,运用形象记忆法就更愿意去识字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再给孩子渗透编字谜,编儿歌,编故事的方法,这都需要教师选好具有代表性的字进行示范,引领着学生通过模仿逐渐掌握识字方法,孩子的识字兴趣也会随着变得更加浓厚。例如我在教学《6胖乎乎的小手》课中生字“替”,老师也想参与你们记字的行列,你们瞧(出示字谜:两个夫人坐在太阳上。)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想出这种方法的吗?然后顺势让学生找出这个字有几个部件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这种方法,并喜欢上了编字谜的识字方法。再如我教学《26小白兔和小灰兔》中“浇”时,学生很习惯找到双胞胎字“烧”、“挠”“晓”等字,我没有就此停留,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体会汉字的造字规律,更深刻的记住这些汉字,而不至于混淆。我引导他们用编儿歌的方法识记生字:有水能浇花;有火能(烧饭);有手(挠痒痒);太阳能(报晓);有线能(缠绕);有粮食真(富饶)。学生的思维在编儿歌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也达到识字汉字的目的,同时还扩展了孩子的识字。类似这样的识字方法的迁移在我的课堂上比比皆是。

    (三)课堂巧选识字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多寡,与个人、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首先就要识字,提高识字能力,能使小学生尽早进行大量阅读、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关于识字的方法,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识字写字方法,识字方面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注音识字、字族文识字、谜语识字、图画识字、生活识字、游戏识字、环境识字、情境识字、多媒体手段辅助识字等等。但是在“跨越式”模式下识字课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识字方法都适用,因为我们的课堂要在20分钟解决课标目标,一些看似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识字方法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实用,因此照搬那些方法可能会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如游戏“送信”、“找朋友”或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方法来进行课堂识字,虽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这种识字方法是比较耗时的,而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收获不多。在跨越式课堂上,我选用的识字方法通常是让学生能够最大受益,其核心理念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多采用让学生自编字谜、顺口溜、小儿歌、小故事等方法进行识字,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情景创设,这些方法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为这些识字方法伴随着学生积极地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这样的识字方法决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机械重复,同样也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把这些方法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当然教师首先要站在一个高度,在众多的识字方法中博采众长,灵活引用,善于牵引。如,学习《在家里》,识记“沙”时,学生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字的部件,是三点水和多少了,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大海里水少了,会成为沙滩,沙滩上有沙子,坐在沙发上就像坐在沙子上一样柔软。”借此引出字谜“水少了”就是“沙”,教师引导学生对字形与其所表示字义间产生思维关联,从而掌握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与识记方法;再如识记“送”时,不停留在让学生上仅知道汉字部件的组成,而是顺势牵引:“走之旁”就像是一辆“车”,“车”把开关拉走送进了商店去卖。这样学生在学习《画》这首诗中的“远”和“近”时,就能编出字谜:“‘车’把元元拉走了,越走越远”、‘车’拉来一千斤水果,离我越来越近。”渗透同偏旁归类识字;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我让学生观察课题中比较难记的“壁”有哪些部件组成,学生通过部件的观察,发现“壁”左上角的部件像“启元药业”中的“启”,我顺势说:“谁能结合着壁虎的生活习性编个小故事帮我们记住这个字?”让我惊叹的是,通过我平日在课堂上训练,竟然有个孩子顺口编出故事:一只小壁虎爬在启元药业的墙上捉蚊子,捉得非常辛苦,太累了爬在墙角休息,一抬头看见“启元药业”中的“启”少了一点。多么富有想象力故事呀!…这样每节课都突出一种识字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规律,体悟方法,学会学习。

    (四)识字方法与知识点的巧妙结合。

    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我们课堂教学不能丢弃的东西。《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作为教师要善于选用巧妙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这些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双重受益。譬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中生字“穿”、“冷”、“暖”、“伞”是比较难识记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及知识点的把握,在教学识字时与课后练习“读读说说”中的“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联系起来教师先呈现两个句子:①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就不了。②小树为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就不了。告诉这个句子中住着本课几个比较难的生字宝宝,你们只要和它们交上了朋友,一定把这个句子读通顺,紧接着让学生找生字,再想办法和它们交朋友(想识记生字的方法)。当学生感知了这几个生字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想读美这两个句子吗,这两个句子中还藏着咱们汉语中的词语现象,一对反义词和“的”字短语,而后给学生呈现“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出示书中插图图片,指导重读“的”字前面的词语)教师接着说,你们还能说出这样的短语吗?“暖和的什么”、“绿色的什么”,随后又抛出“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让学生也来把它们用到句子中去。这样利用课文插图图片把文字与学生形象的感知、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收获更多东西。在学习一年级下册《9两只鸟蛋》中生字“凉”时与课后知识点“凉凉的鸟蛋,鸟蛋凉凉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也感知汉语表达的灵活的词语现象。在学习二年级下册《15画风》时,我没有把生字与语言环境割裂开,而是在教学生字时,我出示三个句子:①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 ,旗子在空中飘着.②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 ,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③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让学生疏通句子、识记生字的同时感受到词语的活用,使得课后知识点“()的旗子、()的雨丝、()的小树、()的风车、()旗杆、()乌云”与生字的识记巧妙结合。以上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老师做个善于总结的人,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可能收获大有不同。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念贯穿识字教学课堂。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对客观现实和外界事物予以反映和揭示的认识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感觉和感知,并靠自我认识和比较,逐步形成和积累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就应调动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觉和感知的兴趣和注意,逐步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和掌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如: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双脑识字”。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课堂上。而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识字,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建立了每行词语之间的联系,搭起了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沟通的桥梁。风格各异的音频、视频材料以及和词串风格非常吻合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跟随教师时而来到“骏马”“秋风”的“塞北”,时而步入“杏花”“春雨”的“江南”,时而感受“海岛”的“椰树”与“骄阳”,时而赶到“高原’,看“耗牛”,赏“冰雪”……生动的场景加上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使想象、理解、体验、感悟、积累等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把识字的权利送还学生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还说“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话就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受到大家尊重,让每个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搭建平台,有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换言之就是要给学生松绑,培养其兴趣。在“跨越式”课题在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网络与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革新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了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即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总之,儿童的识字过程,是一个逐步吸收,反复巩固,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跨越式课题实验的理念,巧妙地将识字、阅读、写作结合起来,促使儿童的语言逐步得到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创新思考,探索有益于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儿童能得到更多实惠的识字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再隋、夏家发等编著.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何克抗www.etc.edu.cn/

    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 何克抗 余胜泉 张文兰www.etc.edu.cn/

    5、田合英《如何让低年级识字教学更高效》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识字
    • 教学
    • 模式
    • 教师
    • 思考
    • 跨越式
    • 语文
    • 方法
    • 学生
    • 低年级
    • 写字
    • 点滴
    • doc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