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网络环境下“精讲多读多体验”教学模式初探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阅读生命的礼赞

    非网络环境下“精讲多读多体验”教学模式初探

    黄绮雯

    (三元坊小学,广州市荔湾区,510170

    【 摘要 】跨越式教学的创造性的理念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主张精讲多读,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实践体验,为学生开展广阔的思维空间。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坚持“精讲多读多体验”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品味感悟文本的意味和创造想象文本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关键词 】 多读多体验;探究;识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跨越式教学的课堂为这种感性的语文阅读学习方式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跨越式学习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内文本朗读感悟和课外文本阅读拓展,还文章以立体的画面,还文章以动人的旋律,还文章以丰盈的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在非网络的教学环境下,“精讲多读多体验”是提高跨越式课堂的有效性的精髓。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我有一些感悟,下面我就一次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精讲多读多体验”这一教学模式让我突破了这个“难点”。教学中,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关注课堂中不同个体的独特体验。

    一、丰盈情感体验,享受阅读快乐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如果缺少读书、思考、练习,只靠感悟和浅谈,无法培养起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本堂课上,始终充满着朗朗的读书声。如初读课文,认识作者后再读课文,两次自由的朗读,给了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时间,不是只言片语的读,也不是少数人读,而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精心的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与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对“生命”的思考,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飞蛾”的拟人化描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想象,加深对“挣扎” 、“极力鼓动”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学生与飞蛾“面对面”的“问答”,引导学生逐渐体悟“生命”的深刻意义。

    师:(出示飞蛾图片)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9天)尽管只有短短的9天,但它……(引读重点句子)

    师:这只小小的飞蛾,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再引读重点句子)

    师:分明听到了它挣扎中的声音,它极力鼓动着翅膀,它在对自己说:“

    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生动形象地观赏中,积极调动生活体验,感悟飞蛾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强烈的求生意志,使文本更加充实,使学生的心灵更加丰盈。达到学生心灵与文本和谐共振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点燃生命激情,培养阅读习惯 

      谢慧英先生曾经说过:“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使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世界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感人的真情趣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学生才会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与思想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摸、相拥和感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精神的涵养,从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

    要让这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了解生命是什么,光靠老师的口头的说服教育和道理灌输是机械的,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文为心声,这时,我想到了杏林子,这个命运多舛的传奇女子。用她的一生的悲与苦去打动孩子们柔软的部分,用她一生不屈不挠的传奇故事去扣动孩子们稚嫩的心弦。于是,我选取了关于杏林子的生平事迹材料和文章节选来做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孩子们深刻体会文中的词句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的真谛。

    人生是立体多面的,杏林子的人生也是如此。她一生的病患痛苦的煎熬造就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成就了她的作家人生。“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种子的力量》)因此,我立意以“生命给杏林子带来了什么?”为主线,通过对杏林子生平事迹材料和相关文章节选的三次分步阅读,了解她的生命历程,逐步探寻她不一样的人生,一步一步走近杏林子。

    材料一:杏林子的疾病简介。

    师:生命给杏林子带来了什么?

    生:杏林子真可怜,每天都要和疾病作斗争。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她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

    师:是的,生命给杏林子带来的无休止的疾病折磨,痛不欲生的病患治疗,她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读到这里,大部分的孩子们默然低首,有的孩子的眼睛开始湿润了,整个课室中充满了低沉的气氛,似乎让人窒息。

    材料二:杏林子不屈向上,顽强不息,坚持写作。

    师:生命给杏林子带来了什么?

    生:杏林子虽然病得很重,但是很高兴地去过每一天,聊天、写作、看电影。

    师:我想到了一个词:“乐观”。

    生:杏林子由34岁开始写作至离世,26年来,共写作了散文、剧作等作品共80多部。

    师:是的,杏林子可称得上是“多产”的作家。杏林子在悲惨的命运的面前,她选择了——活下去。她坚强不屈地抬起了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她的作品惠己及人,点燃他人生命的火种,鼓励更多的生命勇敢地直面人生的不幸。

    在阅读了以上两篇的材料后,学生对于杏林子的人生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学生积攒了足够的“情感力量”去理解文中的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飞蛾求生”到底给了杏林子什么人生的启迪呢?我伺机出示了材料三。

    材料三:杏林子对疾病的痛苦回忆。

    师:这时,坐在灯下的杏林子也听到了飞蛾求生的心声。杏林子的一生充满了痛苦,无休止的疾病煎熬和痛不欲生的病患治疗,无边无际的苦与痛。(屏幕投影鲜红的两个大字:痛苦)(学生在低沉悲痛,如怨如泣的背景音乐中,阅读着文字,陷入了杏林子对疾病的痛苦回忆……)

    师:这一夜,月光如水,锥心刺骨的疼痛不约而至。正当疼痛难忍的时候,杏林子仿佛听到了苦苦挣扎的飞蛾对她说:“ ”让她鼓起勇气,活下去,继续活下去,勇敢活下去。请拿出笔写下飞蛾求生的悲歌。

    耳中回荡着悲戚的音符,满目刻骨铭心的悲怆的文字,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谈话内容与文本天衣无缝的完美“合拍”,为“小练笔”铺垫了情感基调,孩子们心怀悲痛在纸上谱写着一首首生命的赞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情感基调的铺设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批文入情的一条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让学生的听觉透过音乐走近课文,让学生的视觉透过文字去走进课文,让学生的心灵透过感悟去享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的清楚:“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之间需要教师要搭建一座座桥梁去连接,如果说,文本中的朗读和品析好词佳句是桥梁的话,拓展材料的阅读就是引桥。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坚持“精讲多读多体验”,通过放手让学生对课外拓展材料的阅读,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的反复的朗读和品读,一次次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呼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以动情的话语将学生的情感导引到最高潮。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老师激情洋溢的寥寥数语不但感染了学生,更让一种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收获中感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加强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晓之以文,动之以情,孩子们被感动了,我成功了!

    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阅读
    • 材料
    • 非网络环境
    • 文本
    • 教学模式
    • 初探
    • 生命
    • 学生
    • 三元
    • 体验
    • 飞蛾
    • 林子
    • 情感
    • doc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