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促进教学整体优化》邓矿明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实施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促进教学整体优化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 邓矿明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基于各学科的研究实践,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其有效性,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获取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关键词〕有效整合;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我校作为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特性,协调好教学活动各个要素的关系,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的全方位学习,加大单位时间内的课堂知识容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获取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实验初始阶段,我们比较注重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的功能,局限于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展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束缚。目前,我校教师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的探究和实践时,更着眼于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学习。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情境功能,将抽象的文字或数字符号转化为丰富多彩,具体真实的形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将文,图,形,声多种信息集成一体,促进学生眼,耳,脑,口,手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与智能化功能,以网络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和教法进行改革,拓宽教学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创造的机会,促进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协作交互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前预习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我们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用电子邮件、班级QQ群或在班级主页的留言板上与老师、同学讨论,并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尝试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再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上共同讨论解决。老师通过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通过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储备。如,我校黄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不懂或特别想了解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梳理后,师生围绕热点问题,共同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然后制作成有关圆明园的主题式学习网站,学生在自己参与建设的网站中学习显得特别兴趣盎然,通过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以及热烈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圆明园的认识,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调动参与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需要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创设情境,以生动、直观的画面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或营造某种特定的气氛,让教学更具直观性,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攻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释放,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学生对“世界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不理解,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美伊战争的录像,听着哀伤的音乐,看着被炮火摧毁的家园,看着那些无辜的平民因失去亲人而痛哭的画面,学生完全融入到情境中,很好地理解了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心中激起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渴望。

    2、发现探究,交流协作,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且信息技术除了能创设适合个人学习的环境,更提供了师生、生生多方位的协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的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好奇与神秘的,他们很乐意自己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老师们针对这一特点,往往会创设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一项任务,并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既可以独立地在老师整理好的资料库中查询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Internet去搜集素材,解决问题,还可以寻找学习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问题,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我校陈老师在上科学课《声音和生活》时,在学生了解了噪声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一些降低噪声的方法后,提出了为一个朋友设计无噪声房子的任务。学生了解了房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后,三五成群组成设计小组,分头进入老师设计的专题网站,查找国内外降低噪声的做法,然后展开热烈的讨论,就房子的具体情况,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各组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在这节课中,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学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流和合作,也培养了快速、准确寻找所需资源,迅速对资源进行判断和取舍,并将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的能力,而老师也一改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帮助者。

    3、操作练习,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编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或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宜的练习,学生在进行网上练习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与网络优势,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实现因人、因材、因学而教;我校研发了双基训练平台,能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同步练习。学生登陆平台,独自进行练习,提交后学生立即可以得到结果反馈,并对做错的地方进行分析,还可以建立错题集,方便学生日后复习、巩固,避免再次出现同样错误。教师利用平台,可结合教学所需对学生进行检测,可迅速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当场进行及时反馈、分析,并对共性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信息技术的引入减少了以往学生信息反馈的环节,缩短了反馈时间,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供了更多的反馈方式,可以实现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和综合性分析,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为教学提供更具科学性的依据。

    我校胡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就设计一系列充满趣味性的练习,让小朋友用鼠标拖动图片,将事物进行分类,将同类事物排列在一起,然后进行数量的统计和比较。学生在自我练习过程中,在电脑上输入答案,电脑进行判断,并将反馈信息显示出来,学生马上就知道对了多少,错了多少,正确答案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这种友好和谐的对话方式,学生非常有兴趣。在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及自我检测中,还可以看见可爱的提示图片,做对了可以得到肯定和鼓励,做错了可以重来,还可以通过电子举手,获得老师的帮助。在学生的自我检测中,老师可对现场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现并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操作中,通过练习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统计的初步知识,起到掌握新知,巩固知识的作用。

    4、利用资源,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教师利用论坛、留言板、创意板、网页、幻灯制作等工具,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写、画、练、编、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迁移、重组、巩固和运用。谢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利用计算机教学网络系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把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有关威尼斯的信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小物件。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整理的资料库查找到自己想写物件的一些图片和素材,学生写完后发布在留言板上,同学们可以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和评改,加强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自主探究研讨的能力。曾老师上的《玻璃王国》《守望野生动物》等课例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老师在教完一组课文后,收集和了解学生学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和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大量资料,设计成专题网站,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浏览老师收集的资料,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网址登陆互联网去了解和收集更多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型玻璃的设计,或动物童话的创造,通过聊天室开展讨论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收集、筛选的能力,发展了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我校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实现了在课堂上一篇带多篇,主题式阅读和课内海量阅读的预想。学生通过计算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拓展阅读,极大地扩大了识字量和阅读量,学生们即时发表阅读体会和感言,分享阅读收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后学习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可延伸性确定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自选专题,组成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信息技术,围绕主题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自主开展调查、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或形成研究报告。以书面或专题手抄报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研究任务、过程、目标全部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仅仅起到指导、监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课后学习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也显得更为有趣和高效。学生们的作业、研究成果和活动剪影通过班级主页发表,丰富了班级文化,记录了学生成长,优化了教师的评改过程,也让更多的孩子在网络互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荣誉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很大的变化,使课堂涌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原有的师讲生听的单一状态走向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体状态,使沉闷、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封闭的课堂由于多媒体、互联网的加入变得开放和多元,课堂与生活、社会、世界联系得更为紧密,学生的活动也变得更为自主和积极。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应该用效果和时间两个标准去评价。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理想的效果。即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学科
    • 进行
    • 教学
    • 教师
    • 信息
    • 实验
    • 越秀区
    • 提供
    • 老师
    • 语文
    • 知识
    • 学习
    • 促进
    • 学生
    • 有效
    • 整体
    • 广州
    • 优化
    • 信息技术
    • 整合
    • doc
    • 东山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