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生活化情境在跨越式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浅谈生活化情境在跨越式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黄颖伶
(荔湾广雅小学 语文科,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510120)
【摘要】新课标与跨越式理念均倡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力和理解力。“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完全是预设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为此,本文着重在挖掘、利用、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回归课堂,服务课堂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做法。
【 关键词 】生活;情境;课堂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无独有偶,何克抗[1]教授所主持的语文跨越式理念教学也提出了“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观点和宗旨。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2]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素材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他们的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素材的层面,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课程资源,,并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等的补白,创设一定积极、有效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下面就着力从以下三方面浅谈一下在跨越式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创设生活化。
一 挖掘生活情境,应用于课堂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3], 倡导教师要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1 回顾生活情境说话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兴趣浓厚,识记能力强,极大部分的学习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而书本中的很多事情学生可能曾经经历过,人物也可能接触过,他们对这些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唤起学生的点滴记忆,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尝试感知,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借助生活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记忆和体验,就能让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学习新知。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我设计了一道拓展说话练习,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家或者熟悉的地方有一条怎样的小路。当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场景的:“鸭先生家门前有这样一条美丽的小路,那你的家门口,或者你熟悉的地方,又有一条怎样的小路呢?”简单的一句话,立即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自己熟悉的小路是怎样的呢?一幅幅生活情境马上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有的说:“我家门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路上有许多汽车来来往往。”有的说:“流花湖公园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小路旁有香香的花朵,有一张张石凳,还有一个大大的湖,湖里有许多荷花,可漂亮了!”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回忆生活片段,把学生生活的经验“复制”到课堂中,并运用于其中,这对于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支撑,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力量。
2 利用生活情境学字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有效地利用生活情境,是创设生活化课堂的载体。跨越式理念的教学给课堂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营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我们要充分加以应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在李老师所上的《在家里》一课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形成“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学习常态,同时更高效地达成这堂课的学习拼音、字词的目的,老师在孕育铺垫的环节中,展示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平时都很会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老师知道不少同学给自己家中的家具上都取了名字。哪位小朋友给大家展示展示?
生:纷纷举起小手中的小纸条:“我来!我来!……”
听课的老师一看,发现原来纸条上都是家中物品名称的拼音和字词,什么“电视”“沙发”“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音响”……家具、电器、摆设等名称,应有尽有。接着,老师从同学们的纸条中收集本课所要学习的字和拼音并贴在黑板上,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通过交流得知,李老师要求学生平时留意商场、街道、家里等各种生活场所中的不认识的东西,并请教他人弄清它们的名称,回家后在卡片写出它们的名字和拼音,逐步积累起来。如果家里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收集到的小纸条贴在相应的物品上,便于日常的积累和巩固。久而久之,这班学生拼音掌握的情况相当理想,所认识的字词比其他班的明显要多一些,而且孩子们养成了留意身边事物,在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会起到收益无穷的默化作用。
3 引入生活情境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会发现许多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在头脑子中产生疑问,这样由读生疑,以疑引思,提出自己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而且在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方面功不可没。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时,由于该单元的课文都是引导孩子懂得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动手实践,从而获得真理和成功的道理。为此,我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根据每一课的主题,组织孩子们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再动手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回归课文加深理解。到了拓展阅读环节,我更是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希望了解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的发明,然后再阅读相关题材的科普读物,读完后,还要跟同学交流收获和所得,也可以提出质疑。经过将近两个星期有目的性的带着问题的阅读,同学们对身边的小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阅读中不但增强了课外知识,而且爱科学的生活态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这就是“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
二 创设生活情境,活跃于课堂
1 化虚为实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面不宽,有些课文中的情景,学生并没有观察过,或者不是他们所熟知的,也就是课文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虚”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教具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或展现一种现实生活的情景,把这些“虚无”的东西变成“真实”的情境。如在教学《丑小鸭》时,讲到丑小鸭看到天鹅飞过,又惊奇又羡慕,但真正见过天鹅飞的同学不多,很难引导学生单单从字面上体会丑小鸭当时的心情,于是我出示了天鹅各种姿态的图片以及视频。当这些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听到的是一声声的惊叹声,看到的是一张张艳羡的脸庞。这一切不就是孩子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对课文的解读吗?不就是孩子们对枯燥、生硬的语言文字的生动理解吗?由此可见,当教材中所牵涉到的情境是孩子们不熟悉的,甚至是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老师就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生活情景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通过声像的传达,让孩子们回到生活中进行学习。
2 言情合一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爱其所爱,恨其所恨,通过语言将作者的喜、悲、热情、冷淡、追求、向往等等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进入文意内容的境界[4]。
在教材许多课文充满情感,我们要经常运用朗读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下,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以达到情景交融,情感共鸣。
记得我听一位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第4—6自然段时,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场景:
在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就在彼此挥泪惜别之际,呜——火车启动了,此时,千句万句化作声声呼唤:(学生齐读)“再见了……”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山水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他们多么希望列车再开得慢一点,然而列车加速了,朝鲜亲人们依然伫立在车站上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战士们忍不住了,他们高呼:(学生齐读):“再见了……”
此时,列车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两国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远,战士们觉得昨日之事恍如眼前,于是千言万语化作:(学生再次齐读)“再见了……”
这段设计以车站为场景,以列车行驶、道别为主线,分三块由语言描述有感情地导读,逐步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有了这个感情基础,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 借用生活情境,想象于课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为学生创设一些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起遐想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有感有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更投入地拓展说话、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1 创设“说”的情境,让学生在“说”中想象
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后,陈老师问道:“当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世时,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由于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起来感情真挚。在此基础上,我又问道:“此时,母亲已离我而去了,面对母亲的遗像,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真是众说纷纭。这样,在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构思各种可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2 创设“看”的情境,让学生在“看”中想象
在课中,借助多媒体投放一些抽象的生活画面或直接展示图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边看边理解,抓住画面内容中的重点,在生活的基础上,从顺向、逆向去思考,从多侧面、多层面去想象,把观察、思考与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加强学生的创造想象训练。课堂上音像俱全,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鹅》一课时,谢老师利用课件,播放鹅啄食、走路、驱赶等状态时的录像片段,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体会鹅的特点、性格,对作者使用文字的功力和技巧都有极大的帮助。和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一番相比较,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孩子想象的效果是更为显著的。孩子们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形象、直观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见,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想象是一条有力的途径。
3 创设“演”的情境,让学生在“演”中想象
课文是对生活的概括、提炼与创新,在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或看到它的影子。我们在课堂中的表演,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要设计一些留有余地的表演片断,为学生提供创造想象的天地。在“演”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到好像回到了生活中,又要让学生自由想象其中的人和事。如在教学《挑山工》时,我让学生到楼梯处表演挑山工登山的动作,学生兴趣浓厚,这种妙趣横生的生活化表演,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创设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等,让学生演绎文字,把文字变成生活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将两只小动物的对话、动作、神态,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感受当时两种动物的心理活动。学生的表演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师的语言分析上,而是主动地理解、感悟自己心中的动物形象和对话后的深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实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造各种别开生面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生活氛围中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并在此过程中大胆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发他们的情感,这不能不说是拓宽学生创造想象能力,提高对文本理解度的手段。
综上所述,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他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为了使具有较低认知水平的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学习语言。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生活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学习语言,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社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9,56-67.
[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82
[3]覃文霞.情境教学的理论实践与思考[J].福建教育,2009,8.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教学
- 想象
- 荔湾区
- 跨越式
- 广州市
- 浅谈
- 情境
- 学生
- 生活
- 语文课堂
- doc
- 小学
- 生活化
- 应用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