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李瑞敏以读促写,读写并进——浅谈低年级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以读促写,读写并进

    以读促写,读写并进

    ——浅谈低年级跨越式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


    李瑞敏


    1. 龙溪小学 语文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510378)


    【摘要】如今语文教学存在读写分离的现象,而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并进,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在跨越式的教学模式下,读与写的结合更为可行。

    【关键词】跨越式;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千古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就是落霞和孤鹜的关系,两者的交相辉映,才使得秋水和长天魅力摄人。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尤为重要,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把识字、阅读、写作、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跨越式教学就是要实现真正的融合。跨越式创新教学把“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这一教学思想落实在读、写上,在“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把识字、阅读和写作三者结合起来融于统一的语文教学中。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而语言运用的前提就是积累,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我们只有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 博观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云:“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阅读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只有广读、博读,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在跨越式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扩大识字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1 在阅读中识字,以识字促阅读

    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基础,识字量扩大,阅读就成为可能;反之,阅读又能促进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学生阅读的文章多,识字量自然提高。一、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就是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儿童的天性就是就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和看小人书,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读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生字、巩固生字,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并可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型,了解更多的语言现象,获得更丰富的语言知识,这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识字,既符合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具综合性,又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 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学会写作

    低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少,自悟能力低,单凭阅读一、两篇范文,学生是无法自悟的。只有让学生广读、博读,达到自读自悟。大量的阅读既可以扩宽知识面和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并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阅读能促进写作,也是有心理依据的,“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是语言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语言理解是听者或读者接受别人的语言刺激,把声音或文字转变为意义的过程,包括语言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推理、语义整合等环节。语言生成则是说话者或作者把意义变成声音或文字的过程,包括用词选择,句法组织或语义组织等活动”。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的范例,为学生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和写作技巧提供借鉴。

    3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不仅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跨越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实现大量的阅读,以大量的阅读落实识字与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资源中的阅读材料不仅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更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阅读材料中的文章都是围绕该课主题编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接受其道理的教育的同时,更补充大量的相关资料以深化主题的学习。如:人教版第三册《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学生“诚实的品质最可贵”的道理。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明白这个道理,“资料城”配备了儿歌(《诚实的心》、《好孩子要诚实》)、格言、寓言(《狼来了》)、传说(《查道吃枣留钱》)、名人故事(《诚实的孩子》)、童话故事(《兔子的尾巴》、《金色的斧子》)等不同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讲明的同一个道理——诚实。每节课都进行这样内容丰富的扩展阅读,可以养成学生喜爱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人类优秀文明的熏陶,就得到优质精神食粮的滋养,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可为写作内容的思想性提供保证。

    二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同样,写作对阅读也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质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体现出一个人认识水平的高低和知识范围的大小。

    1 在写作中识字,以识字促阅读

    跨越式课题教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增大识字量,提早阅读进而达到提早写作的目的。 在“跨越式”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通过课本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无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打写训练,还是在非网络环境下的手写训练,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个认识生字,增大识字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通过用生字组的词、造的句,或者编的故事、短文,不仅达到了会认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会运用,遇到还没有学过却需要用的“字、词”时,这就需要她在用中再阅读,扩大阅读范围,从而更好地为写作打好基础。

    2 在写作中深化阅读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文章是凝固的思想,阅读文章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如果没有亲身写作的实践作为基础,没有对文章的逻辑机制的真切了解,就无法破译文章中通往心灵的密码,那么,这种阅读也往往不可能是心领神会,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人云亦云。也就是说,写作能将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进一步深化阅读。如二年级的课文《雷雨》,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雷雨天的情况,并记录下来,刚好遇上那段时间是雷雨天气,学生对雷雨天不仅有直观的认识、亲身的感受,还通过自己的记录更是加深认识。在学习课文时,对作者描写的“乌云密布的天空、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等都有深切的体会,更与作者产生共鸣——雷雨天的景色壮观,令人惊叹。

    3 在写作中提高阅读质量

    写作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因为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更趋于成熟,精练。在锤炼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其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提高对文章的感情倾向、感情色彩的感受力。再次进行阅读时,就更容易从文章的语言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运用的特点,从而更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

    4 在写作中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从心理上来说,思维具有缜密性、敏捷性和清晰性的特质。而这“三性”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因为写作是一个人的内在思想的外化行为,要把飘忽不定的思想通过词语形式定型化,这本身就是梳理思想和修正完善思想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不清晰会变得清晰,不严密会变得严密。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由此及彼,由点而及面,由浅而趋深,由单一而多元,不断闪现灵感的火花,使思想在外化的过程中具有活性,触角灵敏,提高在应变场合的思维敏捷性。迁移到阅读时,就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体会作者的用意,而且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后,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 因文而异,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具体的“读写结合”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仿写;二是续写、补写;三是创编。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写作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 儿童诗歌的读写结合点

    儿歌、儿童诗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基础,而在诵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审美、感悟,将是建构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特征,儿童诗歌篇幅短小,最适合低年级学生仿写。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日常语言本身就充满童趣和诗意,只要教师创设一种情景或提供一个话题,小学生完全可以写好儿童诗。这就给我们创造性地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生活和学习诗歌联系起来,调动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把准学生的思维动态,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指导学生有节奏、有音调地吟诵,在充分领略诗歌典雅的格律美后,进行仿写和创作,成为诗歌读写结合教学的落脚点。

    案例一:

    一年级上册《四季》这首儿歌很有特点,它用一种事物代表一个季节,草芽是春天,荷叶是夏天,谷穗是秋天,雪人是冬天。诗歌的用词很有特色,用了孩子气十足的叠词“尖尖”“圆圆”“弯弯”,读起来又形象又有趣。在诵读诗歌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在阅读材料中了解到的四季的特点,鼓励学生像书上这样,说出他们自己眼中的四季,也做一回小诗人。学生创作了许多有新意的小诗:例如:桃花红红,它扬着小脸蛋说: “我就是春天。”西瓜圆圆,他挺着大肚子说: “我是夏天。”黄叶飘飘,她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案例二:

    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作者写了山野的秋天,语句简练,童稚,特别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诵读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想想“秋天来了,除了山野是一幅美丽的画,还有哪里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当时正值秋天,学生又刚刚完成“找秋天”的活动,学生有丰厚的生活储备,所以,很快就写出了他们眼中诗情画意的秋天,足可以和课文媲美呢!

    学生作品: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树林就是美丽的图画。柳树披上金黄的头发,枫树伸出红色的小手,杨树放飞群群蝴蝶,松树穿上绿色的春装。”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田野就是美丽的图画。稻子低下了沉甸甸的脑瓜,玉米露出了金黄色的牙齿,番茄露出火红的笑脸,豌豆生下自己的娃娃。”

    2 童话、寓言故事的读写结合点

    童话、寓言故事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借助童话、寓言故事特有的魅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进一步促使学生们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的提高,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童话、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故事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创编童话故事。

    案例一: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狐狸用花言巧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学生:“这时,乌鸦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构出了垂头丧气的乌鸦、痛改错误的乌鸦、对狐狸不依不饶的乌鸦……教师又追问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后,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这时,狐狸也被吸引过来了,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生再次发挥想象,有的说:“乌鸦又被狡猾的狐狸骗到了”,有的说:“这次乌鸦不但没上当,还报了狐狸上次骗自己的仇”……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案例二:

    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学生读书中会疑惑葫芦为什么落了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材料,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读写结合,提供《葫芦叶子的用处》、《蚜虫对葫芦的危害》等科学小品文,让学生来阅读,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明白的知识,来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以“原来……”为开头,补写一个结尾。也可以进行创编,写《第二年种葫芦》。

    3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点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着重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和行为,记叙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读写结合点应落在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感悟理解上,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同时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编。

    案例一:

    二年级《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文本中留有许多的空白,如:科利亚独自躺在病床上的孤独心理,同学们在升起气球前的争论,小伙伴在拉动气球的言行和心愿……这些空白点能为孩子们提供想像的空间,同时这些空白点也是学生们理解文本中小伙伴对科利亚的真挚情感的突破点、语言表达的生成点。教学时,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先阅读资料城里相关的文章如《为你歌唱》、《她找回了失去的童年》等,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帮助。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这句话,展开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编。

    案例二:

    二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这篇课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讲述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学习课文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写作练习:“请你想象一下,几十年以后还是这一家子,同样的天气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请续编故事。”

    4 说明文的读写结合点

    说明文是一种以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关注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对周围世界的深度认识。通过教师对读写结合点的探寻,对学生实施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还强化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和思辨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案例一:

    二年级上册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是一篇用童话诗的方式表现的科普作品。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教师趁机引导:“植物妈妈的办法不止这些,同学们赶紧到资料城中找找。”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了不少资料城中得相关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这时教师再设计一个写作的环节:“我们也来学着像课文这样介绍给大家好吗?” 这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柳树妈妈有办法,给孩子准备了轻柔的绒毛,只要春风轻轻吹过,它就可以飘到遥远的地方安家。”有的学生说: “芝麻妈妈有办法,它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硬壳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还有的说:“睡莲妈妈有办法,她把孩子放进莲叶,乘着莲船在水面漂流,飘到哪里孩子们就在哪里安家。”这样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跃然纸上。

    案例二: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中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课文的第三节结束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其它推测,这里便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写还有哪些可信的推测,并写清理由。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李衍黔.小学语文教学.[M].山西教育报社,2002(8).

    [2]钱德宝.论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J.《教研天地》,20057.

    [3]常琳.从阅读中提高作文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探讨》,2004.

    [4]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7.

    [6]王荣生.文章体式所造成的难题〔J.《语文学习》,2004.(10).

    [7]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04(1)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学
    • 龙溪
    • 语言
    • 阅读
    • 提高
    • 并进
    • 写作
    • 荔湾区
    • 跨越式
    • 语文
    • 广州市
    • 浅谈
    • 读写
    • 学生
    • 低年级
    • 文章
    • doc
    • 结合
    • 小学
  •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