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点评-2012.1刊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于海静 新疆农二师建设兵团华山中学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本课则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并叙述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课文篇幅较长,文字平和之中却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本课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识字,并拓展课文背景知识,处理1-5自然段的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通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平易近人,并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阅读并随堂写作。此教学设计主要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跨越式课题试验,学生识字量较大,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的能力,思维比较活跃,口头、书面表达兴趣颇高。同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自主浏览网页和学习阅读材料,会正确使用网络留言板,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写作等活动非常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抓住重点句子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同时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写作,表达自我。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通过抓重点句子来品析课文的一般过程。
通过相互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在读与评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课文,也体验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和拓展写作,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对人的平易真诚,明白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并结合读书感悟和成长体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培养培养乐于表达、乐于创作的精神和习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并抓住爬山虎的描写,深刻理解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并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资源准备】
教学PPT课件;作者肖复兴、叶圣陶的简介及肖复兴和叶圣陶之间的故事等相关背景资料;有关“借物(景)抒情”的阅读材料;本班学生成长的电子相册。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创设,引出主题
教师: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我开始迷上文学。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作家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者肖复兴,触摸他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作者初识叶圣陶,写了几件事?
学生反馈,作者共写了两件事,分别为修改作文和受邀做客。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叶老家,回忆那次做客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配乐朗读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的第一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将学生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简要回忆上节课已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受邀做客部分做好铺垫。
-
(二)精读文段,深层感悟
教师:请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并仔细品读描写“我”做客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并逐个汇报。(“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教师:请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叶圣陶老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蔼可亲、信任别人、质朴、亲切)
学生在文中画出触动“我”心灵的句子,并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请重点理解“融化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迷迷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我小小的心被融化了。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呀?理解“意义非凡”,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体会。
学生一边谈自己的感受,一边结合着这种体会,跟随背景音乐再来读这一句话“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并结合上节课阅读的有关肖复兴背景资料理解这话中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小组研讨——全班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叶圣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真诚待人,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带着这种心灵的感触,再配乐朗读,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三)激趣设疑,揭示课题
教师:这篇课文是作者肖复兴怀念叶圣陶先生所作,写出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平易近人,明明是写人,可为什么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请小组共同讨论,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这种借助事物或景色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借物抒情”。作者永远忘不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忘不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认真、质朴、以及对我的指导。你们看那片爬山虎像一首小诗吟诵出我心中那份执着的情感。(用PPT呈现,将描写爬山虎的三句话以诗歌的形式出示。)
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时的难点。围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语、交流感受、反复朗读等方法深入思考,体味文中叶老对“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我”对叶老深深的敬爱之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体现的,进而巧妙地引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将关于爬山虎的三次描写的文字,以诗歌形式呈现并齐读,切实达成课标中的情感目标。
-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
(五)联系生活,创作打写
教师:(播放本班学生成长电子相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难忘的事,请你选择一件事或事件的一个片段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借物(借景)抒情”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本班学生成长电子相册,让学生置身其中,拓展学习空间,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成长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作家肖复兴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故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这一课上完了,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在我心中由这篇课文引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1. 巧抓作者,画龙点睛。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肖复兴,所纪念之人又是叶圣陶,像这样的名家名篇,在情感上和文字的使用上一定耐人寻味,所以备课时我着重从作者入手。关于作者肖复兴,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和叶圣陶老先生密切相关,叶老先生对于他的成长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我认为认识这点是达成本课情感目标的一个关键。因此,我对作者的背景资料反复阅读,并经过仔细筛选将关键的背景资料穿插在第一课时进行阅读。同时,在本节课前预习也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作者,课内课外相融合,不仅有广度,还具有深度。如果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会随之开阔。
2.研读文本,巧抓细节。备课时我对这篇课文反复研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尤其这篇课文的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借爬山虎抒发作者对叶圣陶老先生的深情,所以我对文中爬山虎的描写尤为关注。却在无意中发现这三段爬山虎的描写很有层次性,文本是以段落“句子”呈现,如果単拿出来则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刚好三小节,恰好生成一首精美小诗,这可能就是名家名篇的巧妙之处吧!因此,在情感升华的环节,我将这部分内容以读诗歌形式呈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阅读课上,在突破重难时我一般都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对作者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捕捉到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小组形式的交流、沟通可以比较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增强他们合作探究的的意识,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4. 拓展阅读,把文本读“厚”。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窗口为支架,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本课主要包含两部分拓展阅读:一是作者背景资料的阅读,二是同类写作手法的阅读材料。这两部分阅读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们产生这样的感觉——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读“厚”。
5.信息技术,为理解课文助力。本节课我多次使用信息技术。在理解重点语句时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一方面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另一方面让他们借助优美深情的音乐读出自己的那份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在拓展打写环节,首先播放了孩子们这一年的成长电子相册,一下子将他们从文中的故事拉到现实成长的真实情境中,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使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写起来也就较为流畅。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策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点评.docx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策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点评
如何有效运用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最大化的发展,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关注的问题;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用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在一对一数字网络班级中,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语文课堂高效化。
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段的阅读课一般围绕包含主题思想、篇幅相当的课文展开,教学时间划分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课时一般是重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懂、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则对课文深入处理,升华主题。每节课40分钟时间,前20分钟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基本完成新课标要求;后20分钟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包含10分钟左右的拓展阅读、10分钟左右的拓展打写,深化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模式”,被简称为“双主模式”;又因为课堂时间分配比例为2:1:1,这种模式又被称为“211模式”。
进入到中高年级,尤其是三年级的语文阅读课,依然可以沿用低年段的211模式,但需要教师灵活做出相应调整,主要表现在:(1)第一课时前20分钟除了解决生字词和读懂读通课文之外,也可适当处理课文的部分内容,如第一段或前几段,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而第二课时前20分钟则重点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类目标的达成,对课文进行深入处理,升华主题;(2)后20分钟拓展环节,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打写主题的设计上,都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统一,且第一课时的拓展读和写要为第二课时的课文处理奠定基础,而第二课时的课文处理则为该节课接下来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搭建平台和支架,进一步深化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三年级的语文课绝大部分都可以沿用原低年级段的教学模式,其它中高年级的部分语文课文也可沿用低年段模式,能否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如图所示,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核心问题的提出、示范朗读或朗读指导、关键词句的理解、文章写法的指导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自读自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拓展读和写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统统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以学习主体的方式自主参与到课文学习、拓展阅读与写作中。
于海静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册)第26课,是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完成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于老师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靶心,紧密结合跨越式课题的“主导—主体”理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课文朗读与品析、写作手法等设计了一系列学生自主品读、读中感悟的教学活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令人兴奋。下面结合该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说明与剖析。
-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加近距离地营造氛围。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始终贯穿整节课,从创设情境到朗读指导和关键词句的解释,从拓展阅读到写作题目的设计,处处可见技术的渗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为整节课的情感目标达成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作者肖复兴与叶圣陶之间的渊源展示出来,带领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顺利创设情境;同时,又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作为背景性资料浓缩成一段生动的话,作为引导语,与“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者肖复兴,触摸他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相衔接,成功导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播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配乐朗读使得学生身心投入,唤醒隐藏在心底的灵动,实现情感共鸣,为后面的情感升华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拓展阅读结束后,教师通过播放本班学生的成长电子相册,将学生前面累积的情感与情绪成功牵引到写作环节,成功搭建写作支架。
-
结合学生认知,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的有效提出又离不开教师对教材深刻的认识。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提问,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讲述的关于作者与叶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本身较易理解,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与体悟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那种情感却是本课的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依次提出了“作者初识叶圣陶,写了几件事”、“叶圣陶老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以‘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三个问题,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仔细分析可知,教师的问题提出和引导,主要从结构—情感—写法三个层次分别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核心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教师提供的数字化资源(作者背景资料和上节课的拓展阅读材料)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以达成对课文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深层次落实。
-
主导-主体相结合,"阅读——品析——体悟"环环扣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都由教师讲解分析。而在“双主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核心问题等实现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依靠学生自己发挥,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组内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形成自己对于课文情感、语言的理解与建构,并能够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适时、适度地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同时,能够带有感情地朗读并深切体会作者的感情。首先,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并对整个故事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紧接着便抓住“我小小的心被融化了”这句话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体会和感受,深入体悟作者的感情,并配音乐朗读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处理重点语句时,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在学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之时,巧妙地利用第一课时介绍的作者背景资料,适时抓住“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句话适时拓展和深度挖掘,让学生细细品悟语言中渗透的真情实感。设计最巧妙的是,感情升华部分体现出的别具匠心——教师将描写爬山虎的三句话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到这里情感教学目标的深化也真正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
落实拓展读写,深化情感教学目标
在跨越式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拓展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写作题目的设计。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与设计的精品文章,蕴藏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而拓展阅读材料则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源;两者之间是一种精读和博览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分析课文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与本课目标密切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理解课文主题。当学生完成充分的主题阅读之后,再以教师设计的写作题目作为支架有感而发,将沉淀和积蓄的情感抒发出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选择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环节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微妙之处,既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形象的语言材料,又帮助他们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后面的拓展写作环节做铺垫。教师通过播放本班学生的成长电子相册,以“选择我们成长之路上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片段”为题,顺利将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激活学生心底的真情实感,彰显鲜明的独特个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拓展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写作,充分体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深层次整合。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
- 标签:
- 爬山虎
- 学生
- 教师
- 作者
- 阅读
- 情感
- 课文
- 写作
- 教学设计
- 拓展
- 叶圣陶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