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人教版教案(4)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童趣》人教版教案(4)
    •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 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要先从“趣”字着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本单元要写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 标签:
    • 想象
    • 教案
    • 教师
    • 物外
    • 作者
    • 翻译
    • 朗读
    • 语文
    • 童趣
    • 学生
    • 分钟
    • 初一上
    • 2.
    • 人教版
    • 1.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