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移动学习活动内涵
(一) 专家定义
移动学习是一种交互性很强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借助一定的移动设备与周围的学习环境进行交互活动,获取有效的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某种学习结果为导向,与周围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学习场景等)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
综合移动学习和学习活动两个定义,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为了达到预期设想的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将移动技术作为中介,学习者充分利用其优势,与其他学习者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及其所有操作的总和。
------摘自 杨婷婷. 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活动理论之“活动”:“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即是对认识需要的获得与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所以在活动理论中对于教学范畴而言,“活动”即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
(二)组员观点
综合移动学习、学习活动以及活动理论之“活动”的定义,移动学习活动是指有预定学习目的的,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移动设备与外界的学习环境交互,获取有效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从而完成对学习任务的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等的一个总和。
(三) 课上定义
为了达到设想的学习目标,将移动技术作为中介,充分利用其优势,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及其所操作的总和。
-
二、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第一部分:专家原则
(一)凸显移动技术的中介性
按照活动理论,移动学习活动具有层级结构性,即活动、动作和操作三个层级。移动技术的中介性也可相应形成层级结构, 包括操作层面的中介、动作层面的中介和活动层面的中介,如表 1 所示
(二)持续保持移动学习目标的感知性
人在“移动”中,是和注意力的高度分散相关联的,学习者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容易遭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而相对稳定环境的学习时间较短。考虑到学习者不断移动和学习情境的持续变化,学习目标的感知则需要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用于信息处理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对信息处理投入的智力较少。因此,非正式移动学习环境中的目标感知更重要。[3]
(三)强调移动学习活动的转化性
一方面, 活动理论所倡导的主要是注重学习者参与的、实践性的、类似项目探究式的活动。另一方面,从目前来看,移动学习活动不仅仅“指向人类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的习得”,如学科教学活动,而更多地利用移动技术直接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本身,“学会种种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获得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图式、原理与规范”。
据此,移动学习活动包括外部体验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着不断相互转化的关系, 即外部体验活动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化过程,内部心理活动是外部体验活动的内化过程。移动学习活动的成效既依赖于外部体验活动,又依赖于内部心理活动,而两者的不断转化是移动学习者通过活动获得发展的良性机制。
(四)遵循移动学习的双重建构性
建构性是人类学习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移动学习领域关于学习的研究,常常着眼于个体建构或社会建构层面,把二者看作是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呈现出明显的笛卡尔取向,而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习的双重建构。 一方面,学习者主动地利用移动技术获取片段性学习内容和资源支持他们的活动,呈现出学习的个体建构性,可用图 1 上面的那个三角形表示。 另一方面,认知发展就是与一个社会性构成的世界相互交往的过程社会交互在移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者通过真实的移动设备与社会和工作情境等进行着交互活动,呈现出学习的社会建构性,图 1 的下半部分则反映了这种建构性。 因此,利用活动理论可以促进移动学习在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动态、双重地建构。[3]
(五)保障移动学习活动结构的完整性
移动学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结构应由活动、动作、操作和与其相应的动机、目标、达到目标的条件所组成.不管现实中存在着何种类型的移动学习活动,都得适合主体的需要,并在移动学习活动中力求达到这一需要的对象———活动的真正动机,因而移动学习活动必须与动机相联系。(移动学习活动作为有意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构成的,而动作是服从一定的目的的自觉过程,因此,动作与目的相联系。 有目的的动作又包括一系列无意识的自动操作,而操作作为动作实现的方式,受制于移动学习的条件,因而操作与条件相关联。)
(六)关注移动学习活动的情境性
所有的移动学习活动都是在移动情境中完成的。[3]尤其对于移动学习这一非正式学习形式来说,学习活动的发生、开展、结束都与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时应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社区等等。
(七)体现学习者在移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活动理论强调“知识建构”,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过程,因而学生是处在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移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不论是个体建构还是社会建构都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都需要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地建构,即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环境之间通过活动从一种平衡到不平衡在到另一种平衡的动态过程。因而,学习者认知发展前进一步的标志是一个新的平衡的建立。移动学习活动设计需要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因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能动性,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发展他们的认知兴趣,培育健全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团队观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
2.学习活动的迷你化、片段化;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更多地是占用课间、坐车等其他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者的注意力是否被抓住是整个移动的精髓,而这时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将活动分解为具体步骤,一点点来做,一个有趣的、迷你化的、片段化的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习者集中短时间的注意力快速学习,又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移动学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都以少,微著称,但其本质仍属于教育教学的范畴,应有完整的教学设计,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活动的完整性。
4.一定的交互性、更加个性化;移动学习设计者的思维,必须超越纯粹将学习内容转移到移动设备上, 而应着重于理解人们如何沟通、合作与学习。 若要使移动学习完全地发挥其潜力,移动设备应该成为学习者个人与其所在的社群环境及与其所在的物质环境的联系、中介的工具。
5.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的内化迁移;活动学习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在开展移动学习活动时,一定要有一条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完之后有一个应用测试的环节,并且加上及时的反馈、奖励等内容。
6.注重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劳动分工;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并不是一个人的任务,其中有一线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不一定懂的开发的技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技术人员与他们进行协调沟通,另外还要考虑使用者学生的感受,一个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分工。
7.注重设计活动的开放性;首先是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是学习活动资源的开放性,能够让学习者获得更多免费的资源,不需要任何中介,实现资源的共享。
8.移动学习活动的灵活性;活动设计更加灵活化,一方面是资源的全面性,满足学习者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是学习地点的可变性,不必局限于某个地方。
9.移动学习活动的情境性;要与学习者的真实情境相联结,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提高学习兴趣。
10.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
-
四、参考文献
[1]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01:3-7.
[2]黄龙翔,陈文莉,吕赐杰,张宝辉.移动学习活动的属性分析:探讨学习活动设计的两个个案[J].中国电化教育,2010,02:7-15.
[3]詹青龙.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02:58-62.
[4]徐洪华,方明,张枭悍,田迎华.移动学习与高校实验课程整合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1:69-71+74.
[5]程志,龚朝花.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04:21-26.
[6]冉新义,吕素芬.移动学习活动模型及其教学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53-56.
[7]黄莉,杨琦.基于活动理论的微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04:157-159.
[8]黄淑珍.基于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59-61+75.
[10]Caudill,J.G. The Growth of m-Learning and the Growth ofMobile Computing:Parallel Development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7,8(2):1-12.
[11]Cavus,N.&Ibrahim,D. m-Learning: An experiment in usingSMS to support learning new English language words [J].British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1-14.
[12] Geddes,S.J. (2004).Mobil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benefit forlearners.theKnowledge Tree.RetrievedMarch8,2008,fromhttp://knowledgetree.flexiblelearning.net.au/edition06/download/geddes.pdf.
[13] Lohr,M.&Wallinger,E. Collage–The Carnuntum Scenario[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Wireless,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2008:161-163.
[14]Norman,D.A.&Spohrer,J.C.Learner -centered education.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6,39(4): 24-27.
-
-
- 标签:
- 活动
- 设计原则
- 移动
- 移动学习
- 参考文献
- 学习活动
- 内涵
- 资源
- 拓展
- 内容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