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学习理论基础之经验学习理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经验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一)经验学习理论的思想背景

          1. 约翰·杜威的思想。杜威对经验的理论观点源于他的经验哲学思想。他认为需要建立一种经验的理论,以便使教育能够

    在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杜威认为只有人们把活动与活动的结果联系起

    来之后才会产生经验,经验也才具有教育意义。具有教育作用的经验不再是机械的任性的活动,它能增强人们控制后来经验

    能力,是形成新经验的基础,也是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

           2. 库特·勒温的思想。勒温采用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

    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系:B

    = 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

    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他认为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的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环境是“影响某个个体行为的世界,甚至可能是个

    没有意识到的,但确对其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世界”。勒温的场理论引发了库伯对“学习空间”概念的研究。

           3. 皮亚杰的思想。皮亚杰认为活动的内在机制表现为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当个体遇到某事物时,就会用他的认知结构

    去核对、处理,这种核对、处理就是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之中的心理过程。顺应是指当主

    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信息时,对旧有结构加以调整、更新,以便能同化新客体的心理过程。

           4.科尔比的思想科尔比认为知识是经验的构成与再构成,学习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

    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从经验的“领悟”和“转化”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展开:通过参与具体活动直接领悟、创造活动

    经验获得具体经验,然后对所经历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等内在的思考,内化为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经验,并将之在

    新情境中进行证实和运用,重新领悟和创造新的经验,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

    (三)经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之塔”理论是关于个体经验获得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相结合的一种关于学习经验分类的理论模型,同时

    也是一种具有很强实用性的教学操作指南

            20世纪上半叶,戴尔等提出了关于视听教育的“经验之塔”理论,并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他认为经验就

    学习的途径,一切学习应“从经验中学习”,最好是从直接参与的动作性经验学习开始,以获得直接经验。当直接经验无法获得

    时,应该寻求观察的经验作为“替代性经验”以弥补、替代直接经验的不足。戴尔进一步指出,学习应当尽可能始于具体经验,但不

    能止于具体经验,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把具体经验向抽象的、概念性的经验转化,使其获得和发展抽象经验

             从而,戴尔着眼于研究提供给学生刺激物的特性,依据学习经验和教育媒体呈现的基本形态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

    印像和符号的思路,把人们获取经验的途径按照从实际操作出发,到采用视听教具、视听方法直至抽象符号的抽象程度的层级变

    化和发展走向的顺序,形象地描述成一个从塔的底部向上累积的具有十二个层次的“塔”的模型,并称之为“经验之塔”。在塔的不

    同层级,学生获得经验的方式不同:从塔底向上的方向,在塔的一、二、三层,学生是实际经验的参与者,从“做中学”获得直接经验;

    四、五、六层,学生作为实际事件的观察者;七、八、九、十层,学生作为实际事件的印像性表象的观察者,学生从四层到十层获

    得观察的经验;到十一、十二层时,学生作为符号世界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获得抽象形态的经验(如图2所示)。该模型中,越是靠近

    “塔”底的经验越具体,越是靠近“塔”顶的经验越“抽象概念化”。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十分肯定戴尔关于有效的学习应该尽可能从直接经验的学习开始但又应

    抽象的、概念性的经验提升的观点,他进一步认为学生接触各种学习材料的顺序对达成学习目标有直接的影响,并坚持“教学

    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iconic representation),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symbolic

    representations)”的观点。他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操作特性,把戴尔的“经验之塔”中十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经验进一步浓缩为三个

    类别,并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设计了一个与戴尔“经验之塔”平行的说明性图解(如图3所示)。首先,他将各种教学活动归纳为动作性

    (enactive)、映像性(iconic)和抽象性(abstract)三个类别,塔的最下层是动作性学习,包括各种直接的、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必

    须亲身经历去获得真实的感受;塔的中间层次是映像性学习,是指用直观表象操作代替实物操作的学习,包括各种形象直观、声

    音直观等可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视听材料的学习;顶层是抽象性学习,它包括“经验之塔”中最上面两层所涉及的媒体。

                                                

      

    (2)经验学习理论模型的提出

            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是指改造经验产生知识的过程,强调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心作用。库伯在总结了杜威、勒

    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

    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见图 1)


           具体经验  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

           反思性观察  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抽象概念化  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主动实践  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第一个称为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直接领悟具体经验和间接理解符

    号代表的经验。第二个称为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

    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

    (3)经验学习理论观点提出

         库伯认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该遵循学习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同时,学习圈理论还强调重视“学习风

    格“,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培养和管理。库伯还认为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由于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在集

    体学习中能更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学习圈”。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experience),这种经验可

    以是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或借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对世界图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当然这种也可

    以是间接经验。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将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经验”过一次。有了“经验”,学习的下一步逻辑过程

    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

    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然后,有一定理论知识背景和一定理论概括能力的人便会对反思的结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

    理论化,这个过程便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theorization),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是知识的获取的充分条

    件,那么,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的获取则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库伯认为,“知识的获取源于对经验的升华和理论化”。

    理论化阶段,学习者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要将过去的分析框架即类似于某种“应用程序”从大脑“存储器”中暂时“打开”对反思

    的结论即相关文本进行处理,得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学习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行动”阶段(action),可以说,它是对

    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或是否达到学习的效果。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有新的问题出

    现,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动。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第二,学习圈理论强调重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差异。库伯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

    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根据学习圈理论,可以

    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的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库伯认为,这四种类

    型的学习风格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别,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

    的存在。

            第三,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集体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反对把学习看作孤立和封闭的行为;倡导学习者

    之间的交流、沟通;重视学习者的相互启发、分享知识。正因为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才有了他们对某种事物看法的不同

    观点,思想碰撞中“知识得以增长”。不同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思想。毋庸赘言,这种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

    更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 二、经验学习理论对移动学习的启示

           经验学习理论是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考博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中的自主性就是独立和相互依赖,并提出学习的四

    步骤循环的观点。他认为学习主要由抽象概念、活动实验、具体经验、反思观察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莱斯进一

    步把考博的四步骤简化为:“思考、活动、反馈、理解”。

          这些新型的学习理论具有一些共性,即强调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概念构建、活动、经验及通信与交流。这表现出,学习

    理论明显的从传输及行为主义模式转向建构主义或社会认知模式,将主动的学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境脉中,概念的构建与重构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人的层次上,协作式小组工作及与伙伴的交互

    活动将更有利于学习者概念形成及认知图式的建构。因此,学习不仅是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本质上看学习更是一种

    通信交流的过程。

    (一)对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结合戴尔和布鲁纳的经验之塔,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提升到抽象经验。对于某一具体的知

    识点,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或情境,让学习者先自己理解,自己去动手做,在做中学,直接感知。当学习者达

    到一定的阶段后,我们紧接着呈现一些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相关情境,可以是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例如,对于低年

    级数学中的结合律的学习,我们可以呈现一个使用结合律答题而出错的演示视频,让学习者观察这一视频中的操作,找出出

    错的步骤,原因,获得观察的经验,形成映象性的经验。最后,我们要将这些形象经验转化成抽象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言

    语符号。就所举的例子来说,也就是将结合律最后抽象表达为(a+b)+c=a+(b+c)。

            在学习者从实际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阶段,成年学习者与未成年学习者不同,一方面,成年学习者拥有更多的经验,

    学习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成年学习者年龄差距较大,学力参差不齐。这一点对于开发移动学习

    资源的时候,设计者应当对所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其真正的学习者进行针对性的开发,使其能够更好

    地进行经验学习。

            在资源设计方面,设计者应尽可能地在不扯远、不影响主要知识点学习的情况下,将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可

    以通过举熟悉的例子等方法将新知识贯穿于旧知识之中,这样更方便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加以拓展。

     

         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简称ELT)认为,经验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每个循环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及主动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AE)。每个经验学习周期(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就是一个人们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经验→通过反思去观察、体会自己实际经验→由反思中悟出新的原理、观念,形成个人的概念化知识→把新观念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加以验证的过程。由这一循环可知,实际经验并不一定带来学习与领悟,必须通过反思才能产生学习,故反思(Reflection)是经验学习最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要考虑到增加反思环节,从而通过思考感悟出新的知识。      

        对Kolb经验学习圈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完整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4个阶段;其二,不同的人在学习风格上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对于各个阶段的偏好不一样,他们在各个阶段中学习的效果也有不同。鉴于此,我们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当在经验学习圈理论的指导下,依照让用户获得体验——引导用户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用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4个步骤进行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概括起来有 
      (1)确保移动学习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研究证明,如果遵循了这个学习过程,人们的学习更为有效,学习成果保留的时间会更长,还会有利于培养更有效的行为技能。 
      (2)如何按照用户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设计,是长期以来困扰资源设计者的一个难题。将移动学习资源按照经验学习圈进行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种学习风格的用户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达到学习成效最大化。 
      (3)依照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来进行移动学习的设计,将有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用户在自己不擅长的学习阶段里逐步弥补自己的不足,毕竟各种风格都有长处和短处。资源上学习风格各异的用户在完整的学习过程里,会潜移默化,相互感染,彼此欣赏,取长补短。

          

    (二)对于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平时学习课程时所反馈的信息,对学习者进行一个学习风格的分类,然后选取学习同一课

    程的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对于讨论可以采用类似于qq讨论组(学习

    小组成员同时在线)或者发帖回帖(学习小组成员不同时在线)的方式,以此促进互相之间的发展。

           “库伯还认为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由于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在集体学习中能更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

    流。” 因此,我们在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时,尽可能地加入学习反馈与交流的功能,当不同学习者的经验进行了碰撞之后,每个

    学习者都能获得更多知识经验。

          

     

        库伯的经验学习模式是在杜威、勒温、皮亚杰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库伯将经验学习模式描述为四个阶段:(1)具体经验;(2)反思与观察;(3)抽象概念化;(4)积极实践。库伯认为学习者应在这四个阶段中往复循环,从而产生不断上升的复杂体的学习螺旋。由于成年学习者的经验更加丰富,因此库伯的经验学习环模式更加适用于成年学习者。在成人经验学习的四个阶段中,教师的工作是引导成年学习者在每个水平上发展、拓展他们的话题。所以,在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时,我们应该注重教师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经验学习理论对移动学习的启示-讨论区

    • 四、参考文献

    [1] 仲秀英,宋乃庆.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9,35(6);

    [2] 戚先锋,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3]刘文军,戚先锋,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魏洪伟,邸佳奇,孙慧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9);

    [5]房慧,张九洲.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域​下​的​成​人​学​习​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6]http://xiexiuling1997.blog.163.com/blog/static/117651654201010259845665/

    [7]严加平,夏惠贤,基于经验学习的学习风格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6.22(1);

    [8]陈国华,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阈下成人经验学习研究———基于问题情境视角[J],成人教育与培训,2013.1;

    [9]陈红莉.经验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6.01;

    [10]赵蓉,陈坚林.从二语习得视角分析语言学习游戏设计的关键因素——以经验学习模型为依据[J].外语电化教学,2010.02;

    • 标签:
    • 启示
    • 经验
    • 移动学习
    • 段落
    • 观点
    • 参考文献
    • 资源
    • 学习理论
    • 拓展
    • 内容
    • 理论基础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