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学习理论基础之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又一重要的研究取向。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一) 情境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要具备真实的活动和与之适应的文化背景。

           2.知识是情境的,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才可能是活性知识,才更具有迁移力和生存力,而在去情境化中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呆滞的、缺乏生命力的。

           3.合作性学习是情境学习的重要方面。学习要通过群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进行,强调同伴互教、小组工作和团队工作,学习者必须具备合作技巧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学习是一个从外围渐至核心的参与过程。学习者作为一个新手逐渐从实践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行动也会变得比较积极,随后,开始更为广泛地接触并进入成熟的实践舞台,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

           5.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和文化之中,学习只有进入其中,才能获得真知。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的一种活动。

           6.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该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者最好基于情境而习得知识。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有可能使外化的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才可能使学习者的经验得以增生。

     (二) 情境学习的核心概念

            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徒制是情境学习的3个核心概念。
           1.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
           人们在某种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形成某一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两者是不可分离的,这种情境称之为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并非是一种因某一项目而临时凑合在一起的松散团队,也并非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任一群体,而是一个没有社会角色限制,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其成员有共同愿景、学习愿望、乐于分享经验,追求共同的事业,能够在目标明确、意义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来确定其需要进行的共同学习或共同实践。

     

          

           2.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合法是指实践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愿意接受新来的不够资格的人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也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合法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边缘性是指学习者开始只能围绕重要的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然后随着技能的增长,才被允许做重要的工作,进入圈子的核心,也指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对有价值活动的参与程度与离成为核心成员距离的程度;参与是指在实际的工作参与中,在做中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共同体的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描述了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一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历程,是在真实情境中,共同体学习成员开始由边缘或外围开始,之后逐渐进入核心地带,进而不断深入参与实践,其特点是正向、积极、多元、包容。


           3.认知学徒制(apprenticeship)     
          所谓认知学徒制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互,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克服了传统学徒制中专家思维不可视和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教学脱离其动用情境的缺点,从而将学徒制的优点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将学习者浸润在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三) 情境学习理论对知识的分类

           情境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4类:

           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以数据、事实为基础。
           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以原理、规律为基础。
           ③“知道怎样做”的知识,以经验、能力为基础。
           ④“知道是谁”的知识,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前两类知识易于文字记载、进行编码,属认识类知识,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学习者可以通过查询数据、阅读材料而获得;后两类知识难以进行量化以及文字记载、信息编码,属经验类知识,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学习者需要通过亲历亲为的实践或人际互动来获得。

    •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移动学习的启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建构学习模式,搭建抛锚式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移动学习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有问题时随时利用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学习系统,获取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移动学习系统在设计时,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教育环境的互动性设计
           加强教育环境的互动性设计,支持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环境的会话交流。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也包括人与整个环境的互动。教育环境不仅仅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场所,也是教与学互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伴侣”和“导师”。

    (二)利用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
          要让学习者置身真实的问题情境或高仿真的情境开展学习。物联网、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教育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合理应用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生成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同时,该情境还要能提供其他丰富的例证或类似问题,以使学习者获得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三)建立基于学习的实践共同体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脱离真实情境学习便无意义。学习只有发生在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之中,才会彰显其价值。学习过程应当设计成为一个以团队方式展开,逐步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远至近、由浅至深、彼此互动、合法利用资源、合理分享经验的过程。由情境学习理论来设计学习过程的前提、目标、思路、方法等。传统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能打包的(packageable)、自给自足的实体,可由教育者传递给学习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者与现实环境、知与行相分离,学校关注的是抽象的、简化的和去情境化的概念。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一般能在数分钟内解决。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所获得的大量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

    (四)建构新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往往脱离真实情境,更多的是考查最终学习结果,而忽略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传统评价的实质在于评价学习者对事实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回忆,而对学习者在实践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思维品质、行动改进及其过程,关注不够甚至根本未关注,即未能适当地评价高级思维技能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评价的旨意往往不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认知与能力的增长,而仅仅是为了确定这种增长的外部表现或表面意义。如此评价最终反映出来的所谓学习成就,是不完整、不全面,有时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持续的

       情景认知之于移动学习:

           随着技术的进步, 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 能力将越来越强大, 它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探测器、采集器, 通过这些电子化的微型感知设备, 捕获用户、设备、场所、问题、应对策略方法等真实世界的信息, 以及将我们所处生活环境中各种人类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信息, 采集到方寸之间的移动设备中, 进入到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 经过计算、处理, 变成我们人类学习、决策的参考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连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通过虚拟世界的知识学习来增强人对现实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以情境认知为中心的移动设备技术应用

     

         

            移动设备特别适合情境感知学习,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都可以获取信息, 因而就可以利用这些情境来支持学习活动。情境感知移动设备通过让使学习者保持注意以及提供必要的帮助来支持学习者,而这种适时的支持可以看作是一种脚手架(Woo等, 1976)。学习内容由移动学习系统通过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境自动推送给学习者,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学习。


     

    • 四、参考文献

    [1] Robert J.Sternberg W endy M.W illians. 教育心理学[M ] . 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1,52.

    [2] 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史论[M ]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08.

    [3] 王文静.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 ( 1).

    [4] 高文.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8).

    [6] 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 e- Learning 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7]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 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 2003,(2):8—12.

    [8] 情境认知视野中的学习观及其教学方式.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39/qingjing.htm.

    [9] 朴雪,吴昌明.基于情境认知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观及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1).

    [10] 李卢一, 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6,(12):9—12.

    [11] 王旭红. 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12] 张向红. 试析情境学习观的内涵及对教学的启示[J]. 科技信息.2011(08).

    [13] 刘义,高芳.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J].教育探究.2010(06). 

    [14] H erbert J. R ieth, D iane P B ryant, Charles K K inzer,L inda K Co lbum, e t al( 2003) An analysis of the im pact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on teach ing and learn ing ac tiv ities in two n inth-g rade language arts class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 .l 24, Iss. 3; pg. 173.

    [15]Jan Herrington,Ron Oliver.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2000 (3).

    [16] Mara Westling Allodi.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Swedish schools: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a theory-based instrument[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 2007 (3).

    • 标签:
    • 启示
    • 移动学习
    • 情境认知
    • 段落
    • 观点
    • 参考文献
    • 资源
    • 学习理论
    • 拓展
    • 内容
    • 理论基础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