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章基于资源的学习读后感——班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Chapter40 基于资源的学习
改革开放后,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比较教育学获得了蓬勃发展,其原因,是比较教育有很强的认识性功能,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排除陈规陋习,并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的作用。也因此,为引入国外观点及思想而进行的国外教育著作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这本一千多页的厚厚的书,凝聚了以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学者为首的翻译团队多位参与翻译和编辑的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在阅读任务的第一周时间里,原本挑选的是第四部分模型的第一章“人类认知结构”。但苦于缺少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人类认知”结构和相关理论难以理解,因此在之后的阅读活动中选择了“基于资源的学习”一章进行阅读。
”早期,我们将资源描述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信息资产,将资源定义为‘可以支持学习的媒体、人、地点或观点’(Hill和Hannafin,2001,38页)”。而此前,如果让我对资源下定义,我想我一定会只能说出与媒体、人相关的概念,而将地点和观点忽略在一边。
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陌生或未能完全理解其含义的词、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这些词、句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境脉:“境脉”的英文原文是“context”,在英汉词典中的语义是指“上下文”、“语境”、“文脉”,或者指“人或事存在于其中的各种有关的情况”、来龙去脉、背景、环境等等。我将“情境”与“脉络”合并成为一个新的词汇“境脉”,即整体把握事物全部情境的意思。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个体的学习依赖于对情境的自我认知建构,境脉是学习发生的时空,因此,教育者如何为学生建构促进学习的境脉,成为学习科学研究的核心。
文献来源:黎加厚.创感时代的境脉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年第10期.
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是指任意一个数字的或非数字的,在技术支撑的学习中能使用的,重复使用的或被引用的实体。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可看作是一个由许多信息对象、知识对象和学习对象所构成的知识系统。
文献来源:张屹,祝智庭.分布式事务在学习对象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分析与实现 [J].中国电化教育,2002.06.
除此之外,在阅读中尽量“化新为旧”。联系此前在专业课程,如本学期正在学习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和“远程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辅助对本章中部分内容的理解。如以下内容:
- 支架:文中将支架定义为“一种在学习开始进行时提供的支持,随着知识和理解发展,其周期性持续衰减。支架的数量和提供频率随学习者个体、所遇到的问题、特定境脉下的需求不同而不同(Shama和Hannafin,2007)”。据此定义,在本人看来,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也应该属于支架。借助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能够对理解支架这一听上去看上去较为陌生的概念。
- 在“认识论、原理与假设”一节中,关于基于资源的学习的原理和假设,原作者提出的“心理学”、“教学法”、“技术”、“文化”和“实用主义”,似乎在某一程度上与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之一的TPACK知识框架有相似性。正如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作为设计实践的基石,认识论。原理和假设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一致”,这一点并不只适用于基于资源的学习领域。Mishra和Koehler(2006)从教师知识的角度出发,对技术与教学整合进行研究并提出TPACK知识框架。可见“教学法”与“技术”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本章最后,Wellington(2001)指出的一些资源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例如教师控制、剽窃等资源版权问题,以及轻松获得的大量资源可能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威胁。传统教学,或者说教学传统,深深地扎根于教育文化,资源的可获取性和质量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它们。一切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人们如何创新和变革教育思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才是真正的问题关键。
正如任友群教授所说,“翻译是一种落伍向进步学习的方式。期盼有一天,迎来反超的一刻。” 我国何时能有一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著作成为受到国际瞩目并经过时间和实践的历练成为经典之作,以梦为马,希望这一天并不遥远。
词解辅助文献.zip(包含词解部分的相关参考文献4篇)
手册辅助文献.zip(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的文献4篇)
-
-
- 标签:
- 学习
- 理解
- 技术
- 相关
- 翻译
- 问题
- 基于资源的学习
- 支架
- 文献
- 资源
- 知识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