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二师华山中学于迎春17《长城》加19 《秦兵马俑》(精加略)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课题

    17《长城》+19 《秦兵马俑》

    课时

    3

    授课类型

    精加略

    一、教学内容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富饶热爱之情。《秦兵马俑》是人教版语文七册第十九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哪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 设计理念: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会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学会两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会写1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表达方法,掌握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错别字:“由整体到部分”。教学目标部分,建议结合两课的精略结合点,将学法、观察的方法、情感目标、朗读要求等两课分别的目标整合之后撰写出来,而不仅仅是单列在这里。于老师,您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整合式的教学目标,看看是否更有利于您把握两篇课文的整体目标呢?!*/

    四、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这节课让我们打开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象征中华民族,令华夏儿女骄傲的——万里长城。(出示长城)

    唤起体验:谁去过长城?请举手。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建议直接入题,不妨用介绍长城的视频片断,或者图片秀(添加背景音乐)的方式引出课题。唤起体验的这种方式可以用,如果太经常使用的话,效果可能不太好,因此,建议于老师您再精心准备一下开头部分,尽量在最大程度上唤起学生心底的那份向往、热爱和自豪!*/

     

    学生回答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检测生字词。

    A.出示认读词语,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B、认读多音字:本课有一些多音字,一起来看看。“旋、铺”

    3、指导书写重点字“旋、嘉、隔”。

    4、出示课文两幅彩图:

    A、了解观察点:仔细看看,书上的这两幅图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拍摄的?

     B、这两幅图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段落?并相机板书:远看  近看

    C、描述图:第一幅图给你怎么样的感觉?(长、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5、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呢?快速找出句子。(出示句子)

    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呢?

     

    学生自读

     

     

     

     

     

     

     

     

    写字

     

     

    回答

    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长”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1)理解“崇山峻岭”,看图说一说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高大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像蛇一样曲折盘旋。

    (2)词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写出了长城什么的特点?(长、弯)

    (3)理解“一万三千里”: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万三千里到底有多长吗?

    A、出示地图及资料:长城位于中国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这仅仅只是嘉峪关到山海关的距离,你们看图上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部分,实际上,长城远远不止—万里)

    /*灵活引入阅读材料,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城的“长”,很好!*/

    B、算一算:同学们,我们来算一算,如果我们每天走100公里,那么从最西段的嘉峪关到最东面的山海关要一直不停地走多少天?

    C、小结:经历了七个省、市、自治区,步行60多天才能走到头。说说你此时的感受。(长城是在/*实在*/是长、气势大。)

    (4)你能把这种感受融进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引读最后一句: 长城是如此之“长”,气势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学生自读

     

     

    学生交流

     

    了解体会长城的“长”,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及聪慧。

    拓展材料

    阅读相关资料。 /*什么阅读材料?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回顾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请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走近长城又有怎样的感受?(高大坚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

    学生汇报(看图了解: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

    从长城的结构,你体会到什么?(设计巧妙,聪明智慧)

    3、齐读: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它的气势。老师读第一句。

    4、引读最后一段:长城是如此的高大坚固,设计是如此的巧妙,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

     

    学生汇报

     

     

     

     

     

     

     

     

     

     

     

     

     

    齐读

    通过对长城特点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及聪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句子,了解过渡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建长城的?指名说

    3、课件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A、你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B、数不清(说明条石多),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没有火车、汽车(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说明当时条件的艰苦,更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4、过渡: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6、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忍不住说——俄罗斯原总统激动地说——)

    7、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全世界:(齐读最后一段)

    8、歌唱家也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对长城的赞美(播放音乐)

     /*教师预设的活动多,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和感悟的活动太少了!课堂时间很有可能不够!建议: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路思考、一路品悟,而绝非简单地在文中找答案!*/

    个别读

     

     

     

     

     

    回答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秦兵马俑》一文

     

    长城气势雄伟,让人震撼。在西安有一支震憾人心的“威武之师”——秦兵马俑,让我们一起去目睹它们的宏伟气势吧!(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并把它划下来。(第三自然段)“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个句子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过渡句,起了概括全文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特点?

    4、同学们,如果你此时就站在这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前,你最想说什么?

    五、找共同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了这两篇文章,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有什么感受?

    /*精加略课型的课时分配非常重要,课时分配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将前面的总体目标分别逐层地分配到每个课时中;那么,这里第二课时的子目标究竟是什么?请于老师再仔细思考一下!本节课是否可以兼顾情感体悟、学法与写法特点等多个目标呢?*/

     

     

     

     

     

     

    自由读课文

     

     

     

    找句子

     

     

     

     

     

     

     

     

     

     

    交流

     

     

     

    找共同点

     

    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和精巧的工艺。

     

     

     

     

     

     

     

     

     

     

     

     

     

     

     

     

     

     

    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设计巧妙,气势雄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它们都是世界的奇迹。像这样的奇迹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们吧。

     

     

     

    二、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的相关资料

    阅读资料

     

    三、习作

     

    长城、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我们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要求:

    ⑴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⑵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⑶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写导游词。

    /*于老师设计的写话主题很不错,“围绕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撰写一篇导游词”,在拓展阅读环节与写话环节之间设计好支架,以免学生写话时感觉太难!*/

     

     

     

     

     

     

     

     

     

     

     

     

     

     

     

    写导游词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了解来写,这样使学生有话可写。

    教学后记

     

     

     

    总体评价:

    于老师这篇教学精加略的教学设计方案,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有条理,对教材分析和目标定位都比较到位,值得其他老师借鉴!结合上面的整体设计情况,如果能够在以下三方面加以修改将会更加完善:第一,课时分配上,尤其是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的目标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第二,教师预设太多,教师活动特别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多,建议精炼问题,让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带着问题逐步深入;第三,创设情境,带着学生入情入境,于老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您的课堂可以再更活跃、更具感染力一些!

    • 标签:
    • 学习
    • 学生
    • 作者
    • 劳动人民
    • 了解
    • 课文
    • 课时
    • 秦兵马俑
    • 长城
    • 特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