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二师华山中学葛文珍《长城》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富饶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副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副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会写13个生字 。

    1. 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表达方法,掌握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这节课让我们打开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象征中华民族,令华夏儿女骄傲的——万里长城。(出示长城)
    2. 唤起体验:谁去过长城?请举手。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检测生字词。

    A.出示认读词语,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B、认读多音字:本课有一些多音字,一起来看看。“旋、铺”

    3、指导书写重点字“旋、嘉、隔”。

    4、出示课文两幅彩图:

    A、了解观察点:仔细看看,书上的这两幅图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拍摄的?

     B、这两幅图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段落?并相机板书:远看  近看

    C、描述图:第一幅图给你怎么样的感觉?(长、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5、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呢?快速找出句子。(出示句子)

    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长”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1)理解“崇山峻岭”,看图说一说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高大险峻的山岭。)“蜿蜒盘旋”:像蛇一样曲折盘旋。

    (2)词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写出了长城什么的特点?(长、弯)

    (3)理解“一万三千里”: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万三千里到底有多长吗?

    A、出示地图及资料:长城位于中国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这仅仅只是嘉峪关到山海关的距离,你们看图上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部分,实际上,长城远远不止—万里)

    B、算一算:同学们,我们来算一算,如果我们每天走100公里,那么从最西段的嘉峪关到最东面的山海关要一直不停地走多少天?

    C、小结:经历了七个省、市、自治区,步行60多天才能走到头。说说你此时的感受。(长城是在是长、气势大。)

    (4)你能把这种感受融进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引读最后一句: 长城是如此之“长”,气势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四、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知识宝库》和《长城历史》相关资料。

    五、打写训练

        按一定的顺序(从远到近)写一写龙山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请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走近长城又有怎样的感受?(高大坚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

    学生汇报(看图了解: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

    从长城的结构,你体会到什么?(设计巧妙,聪明智慧)

    3、齐读: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它的气势。老师读第一句。

    4、引读最后一段:长城是如此的高大坚固,设计是如此的巧妙,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句子,了解过渡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建长城的?指名说

    3、课件出示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A、你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B、数不清(说明条石多),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没有火车、汽车(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说明当时条件的艰苦,更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4、过渡: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假如此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6、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忍不住说——俄罗斯原总统激动地说——)

    7、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全世界:(齐读最后一段)

    8、歌唱家也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对长城的赞美(播放音乐)

    四、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有关长城的相关资料

    五、打写训练

        修改完善写龙山的短文(注意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

    • 标签:
    • 作者
    • 劳动人民
    • 交流探讨
    • 课文
    • 自然
    • 高大
    • 长城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