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张晓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29、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红川小学  张晓晶  

     

    • 一、教材简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 二、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 三、学生特点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好多古诗,学起古诗来就容易得多了。对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更是喜爱有加。

    • 四、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 五、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 六、教学资源:课件
    •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

     

    •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谈话,导入新课

    1、师:谁知道哪些民间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2、检测课外阅读情况:《“七夕”的由来》,指名说

    【教学意图: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导入,既强烈刺激学生视觉感官,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为学习古诗奠定下情感和知识积累的基础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识字方法的讨论

    1、认记“乞”字。(区别“气”)
    2、理解“乞巧”(指名说: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3、认识诗人。(唐代诗人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4、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指2名读)

    (2)区别“宵—霄”

    (3)谁能读出:读准字音,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指1名读)

    (4)同桌间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诗第一、二行,你能读懂什么?(出示 “七夕”“碧霄”课件)
    2、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鹊桥相会)

    3、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4、师:每年只有一次的相会,对牛郎织女来说那是?(板书:美好愿望)。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5、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感情读一读第1、2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了解织女:(出示课件)

    2、乞巧的方式有哪些?(自读)

    教学意图:学生先从表达诗句中表面获得的初浅感知,接着结合学生自我的生活实际,在自我生活体验中,引情感共鸣。学生能对乞巧这种民风民俗有深刻充分的认识。】

    3、自由读,想想人间的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指名说)

    4、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3)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5、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乞求什么吗?(板书:幸福追求)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教学意图:巧妙地利用古诗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热爱古诗,培养学习兴趣。】

    6、配乐朗诵。  

    7、背诵课文。

     

    四、快乐阅读: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p133-134页,结合小问题用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读。

    1.出示阅读内容p133-134页《元日》、《元宵节》。

    2.自由阅读,指导督促阅读。

    3.检测。

     

    五、拓展写作:

    1、出示写作内容:请想象七夕节或其它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那天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写一写!

    2、自由写作。

    3、指导,展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美好愿望
          人间     对月穿针    幸福追求      

    • 课后反思:
    • 标签:
    • 乞巧
    • 学生
    • 诗人
    • 阅读
    • 牛郎织女
    • 自由
    • 古诗
    • 少女
    • 指名
    • 出示
    • 跨越式小学语文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