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团何茵《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二十一团中学    何茵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对学习永不满足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悉心传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但是有个别词组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拆字等方法理解;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课文最后一句话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我引导学生从“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来思考,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也从课文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更是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我想,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以此为线索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在研读课文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譬如在教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的作业: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一路上,孔子饿了(         );渴了(     )。累了(        ),他(        )。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的意思。同理也感悟到孔子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学习孔子如何跟着老子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抓住这句话中的“随时”这个词,设计填空练习:(  )时,(   )时,(  )时,孔子一遇到想不明白的问题就向老子请教。学生说到吃饭时,走路时,睡觉时,都在学习,可想而知孔子学习有多勤奋。这样不需老师再多费言语学生就能理解“学而不厌”。同样在感悟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时,我设计填空练习:当孔子一遍又一遍向老子请教时,老子(   )地教。学生说认真地教,耐心地教,一遍又一遍地教,会不耐烦吗?学生说不会这样我再引出“诲人不倦”这个词,由于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一开始设计按照书中泡泡框的提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结果学生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提示下还是以孔子为例,我又在网上收集关于孔子的资料,引出顶橐的故事。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就很容易体会到学无止境。后来在评课中,李芬老师给我建议,把项橐的故事做成课件打出来让学生自己读,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又能让学生自己悟到道理,可以一举两得。我想的确是这样的,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获得的知识老师就不要代替。

    在体会孔子尊敬老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拜访”和“拜见”这一组近义词体会。学生体会较肤浅,这组词我引导得不到位。李老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如除了“拜访”和“拜见”外,再结合课题“拜师”三个“拜”比较体会会更能悟出孔子拜师的诚意。体会老子的谦虚时,除了抓住“迎候”这个词外,还应结合文中对老子的外貌描写这样感悟才深刻。才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最后就是评价语言需要多锤练。通过上课、评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要不断学习,转变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 标签:
    • 老子
    • 学习
    • 品行
    • 学生
    • 设计
    • 理解
    • 孔子
    • 课文
    • 引导
    • 体会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