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找骆驼》(安徽肥西)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3.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 四.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遇到事情很少有仔细的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人。他们一向喜欢以主观的想法来武断判断的解决问题。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 五.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提倡合作探究。

    •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骆驼的图片)你们知道有关骆驼的知识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我的分享: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得不好。不如联系学生的生活,问一问: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丢失过东西?你是怎么去寻找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骆驼有关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第16课(板书:16 找骆驼 )
    全班齐读课题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学生质疑。(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我的分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 全班轻声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利用所掌物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根据上下文,利用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交流词语意思。

    我的分享:这一环节后面应进行写字指导,虽然不用知道那么详细,个别难写字还是应该进行指导一下。

    • 三.再读感悟

      1.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2.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形成有价值的、大家共同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解决。

    • 四.拓展阅读:

       1.学生大声读拓展材料中的短文《放学路上》《将手放开》。

       2.读后交流短文后的小问题。

    • 五.写话训练:

    出示骆驼的图片和介绍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对骆驼的了解,写一写骆驼的外形,生活习性。

    我的分享:学生对于生活习性是不熟悉的,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资料或相关短片利于学生表达。

    我的分享:这个写话题目设置的初衷很好,但是由于学生对骆驼的生疏,估计写出来的东西会有点空,我个人认为可以设置成如下的写话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找骆驼》,读通了课文,理解了词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我的分享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略读课文还较少,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我的分享: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用第一课时学生的作品来导入,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写作兴趣?

     

    同意上面老师的观点,课上没有时间给反馈,可以在第二课时交流导入

    • 二.整体感知

    (一)研读第一个问题: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4)读读、划划、议议

    我的分享:(3)、(4)两个问题划去,这不是1至9自然段涉及的问题。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

    (1)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批注:在朗读时老师先让学生了解老人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能准确把握角色,进入角色,朗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3)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我的分享:此处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话,你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商人的话,感情会更真挚。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我的分享:若由一个主问题的引领,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一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 板书:看见又看见 还看见
     观察、思考、讨论:
      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3.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课题组:有关本段落的老师的课堂问题提问以及朗读指导方面,各位老师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么?

    • 五.感悟课文:

     说说议议:

    1.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2.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你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时,有没有像老人哪有去解决问题呢?

    我的分享:“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和“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是一样性质的问题,取其一即可。

     

    • 六.拓展阅读:

    1.学生大声朗读拓展材料中的短文。

    2.读后交流短文后的小问题。

    • 七.写话训练:

    (两题任选一题)

    1、商人在找到骆驼之后会想些什么?假如商人再一次遇到老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接着续编一下故事吧。

    2、在生活、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没有?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把经过写下来。

     

    •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左脚有点跛 —— 右边深、左边浅

    左驮蜜,右驮米 —— 左有蜜、右有米

        缺了一颗牙 —— 树叶留下牙印

      (观察仔细,思考周密)

    • 标签:
    • 知道
    • 骆驼
    • 三年级
    • 特点
    • 分享
    • 协同备课
    • 找骆驼
    • 学生
    • 交流
    • 老人
    • 课文
    • 问题
    • 商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