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风筝》(安徽肥西)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教材分析

    《风筝》是(删除)这篇精读课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 第一课时
    •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播放风筝的课件)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分享:老师放手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然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调动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方法可取。

    3、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我的分享:对于三年级学生,是否可以在自读后检查识字,了解学情,再重点指导。

    注:“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这一环节仅仅是停留在音的环节,对于生字的识记是怎么安排的呢? 各位老师也分享下自己的做法!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注:“命” 不要少一横,“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本课外中有12个生字要书写,相对来说量比较大,老师们是如何进行重点指导的呢?

      建议老师可以在此抓住难点字给以详细指导一下,再让学生练习写字,效果可能好一些。

    4、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 三、拓展阅读

    阅读《放风筝》《我的小桃树》《孩子.纯真的心》《放礼花》

    我的分享:读后进行简单反馈。

    • 四、小练笔

    阅读拓展材料时,看到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第一课时的写话是仅仅摘录好词句么? 是不是应该围绕着生字词的教学来展开? 各位老师你们的分享建议是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和那一群可爱的孩子继续放风筝,请走进课文,读一读。

    建议:导入部分可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对课文叙述顺序作下梳理。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课文学习对于核心问题的提出以及老师对于文段的引导理解非常重要,各位老师可分享下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跟本文的老师设计进行比较,有没有什么异同,并做好分享

    我的分享:师问: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 (一)做风筝的乐趣:

    1、几个小伙伴精心做着风筝  ,风筝做好该是什样的场景呢?谁能想象出?

    2、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憧憬”是什么意思?)

    ①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们这样精心的扎着风筝,连每一个接口处都缠得那么仔细,贴得那么结实,你们在想什么

    ②你们精心地画了这么多色彩,你们在想什么?

    ③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

    ④ 带着这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目的:抓住“精心做着”引导学生体会和想象我们的心情,进而理解“憧憬和希望”的含义。)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

    3、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我的分享:做风筝的部分,教师的设计非常精细,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感受做风筝时的那份“精心”、那份“憧憬和希望”。

    分享: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注意情境创设,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到做风筝意境中,体会他们的快乐,想象他们的快乐,说说他们的快乐,可以大大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注:动词“托”“牵”的用法。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想象当时我们会喊些什么?

    7、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我的分享:师过渡:我放风筝时多么快乐,但是一阵风吹来,风筝不见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我的分享:这里可否让学生同桌学习或小组完成。

    (1)自由朗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找风筝的心情。  

    (2)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的坐在田埂上 。    

    (3)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分享:此处可以借机引导孩子感情朗读。

    (4)“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小组讨论交流。

    • 三、教师总结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 四、拓展阅读

    《鲜花与希望》《一片假树叶》《小桔灯》《感受幸福》

    • 五、 小练笔

    那只寄托着孩子们憧憬和希望的幸福鸟、那只装满孩子们童年快乐的幸福鸟找到了没有?请你把课文内容续写下去!

    •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依然快活

    放风筝     拼命地奔跑     大声地叫喊     

    丢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风筝     哭    垂头丧气             

    • 标签:
    • 协同备课
    • 句子
    • 放风筝
    • 学生
    • 生字
    • 孩子们
    • 课文
    • 心情
    • 三年级
    • 风筝
    • 快乐
    • 分享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