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式教学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教学设计————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崖城初中   田来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4、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5、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行道树奉献者的形象,人生第一次的真切的感受。)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难点:感悟奉献者自豪快乐的情怀,悟出人生的哲理。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
       (1)学生单独朗读课文(一);

        (2) 教师播放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看学生展示、学生评判。
    4、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奉献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1)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2)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3)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们带来了新鲜空气、带来了绿荫。

    (2)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行道树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寂寞、孤独、苦熬。时时为城市的污染而忧愁。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3)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归结:一切神圣的事业都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学生讨论回答)

    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5、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6、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写一写)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8、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3、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写了几个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4、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4)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信息反馈:
     

    • 标签:
    • 真好
    • 学生
    • 讨论
    • 第一次
    • 跨越式
    • 行道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