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团教学探讨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

    223团联片教研评论
    陈斌《秋天的图画》第二课时
    1、严格跨越式的模式进行教学,时间把握得非常好。
    2、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初读感悟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边听边拿笔画出“秋天的图画中画了些什么”。
    3、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秋天的美丽:一个是表示颜色的词语,一个是通过动词来感受比拟修辞手法的生动性。她在这一块处理得也不错,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颜色,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朗读,而且她后面的拓展也很好,“秋天还有哪些颜色?”这个问题的设计,更加丰富了秋天的颜色,更加展现了秋天的美;在比拟句的处理上,她采用了对比句子的方法,个人认为,这里并不是特别合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句子还是有些难度的,可以省略,直接进行下一步“加动作读读这些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其可爱、生动就可以了。
    4、善于运用过渡语言,使语文课流程自然有美感。
    5、拓展写话题目的设计比较合理,既紧扣本文的目标,又不会超出二年级孩子的写话水平,提示也相当到位,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写。
    董姗《a o e》第一课时
    1、用拼音王国导入课文的形式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我认为这不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其实这节课的重点很明显,就是三个字母的读音、形状及书写,但是在教三个字母的时候,老师并未强调发音的口型和方法,只是在教儿歌,如果这个环节做好了,学生完全可以自编儿歌的,还是就是识记字母的形,也完全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想办法,编儿歌来识记,你把学生的权力教给学生,你才能发现孩子究竟有多少潜能。至于指导写,做得还不错。
    3、拓展说话的难度偏大,上来就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看学生编不出来,老师并未思考为什么?而是又去教,那就不是孩子的表达了,是教师的东西,我想,应该给学生一个提示,比如:你在图上看到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至少孩子是能够说上来一两句话的,就不会造成后面的冷场了。所以,我想说,遇到问题先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自己的引导不够到位,而不要急于怪罪学生不给自己面子。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