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策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点评(1201)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策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点评

    贺 平 李 敏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如何有效运用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最大化的发展,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关注的问题;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用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在一对一数字网络班级中,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语文课堂高效化。

     

    • 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段的阅读课一般围绕包含主题思想、篇幅相当的课文展开,教学时间划分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课时一般是重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懂、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则对课文深入处理,升华主题。每节课40分钟时间,前20分钟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基本完成新课标要求;后20分钟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包含10分钟左右的拓展阅读、10分钟左右的拓展打写,深化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模式”,被简称为“双主模式”;又因为课堂时间分配比例为2:1:1,这种模式又被称为“211模式”。

    进入到中高年级,尤其是三年级的语文阅读课,依然可以沿用低年段的211模式,但需要教师灵活做出相应调整,主要表现在:(1)第一课时前20分钟除了解决生字词和读懂读通课文之外,也可适当处理课文的部分内容,如第一段或前几段,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而第二课时前20分钟则重点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类目标的达成,对课文进行深入处理,升华主题;(2)后20分钟拓展环节,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打写主题的设计上,都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统一,且第一课时的拓展读和写要为第二课时的课文处理奠定基础,而第二课时的课文处理则为该节课接下来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搭建平台和支架,进一步深化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三年级的语文课绝大部分都可以沿用原低年级段的教学模式,其它中高年级的部分语文课文也可沿用低年段模式,能否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把握课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如图所示,小学语文的阅读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核心问题的提出、示范朗读或朗读指导、关键词句的理解、文章写法的指导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表现在自读自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拓展读和写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统统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以学习主体的方式自主参与到课文学习、拓展阅读与写作中。

    于海静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册)第26课,是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完成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于老师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靶心,紧密结合跨越式课题的“主导—主体”理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课文朗读与品析、写作手法等设计了一系列学生自主品读、读中感悟的教学活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令人兴奋。下面结合该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施过程进行具体说明与剖析。

    •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加近距离地营造氛围。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始终贯穿整节课,从创设情境到朗读指导和关键词句的解释,从拓展阅读到写作题目的设计,处处可见技术的渗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为整节课的情感目标达成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作者肖复兴与叶圣陶之间的渊源展示出来,带领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顺利创设情境;同时,又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作为背景性资料浓缩成一段生动的话,作为引导语,与“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者肖复兴,触摸他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相衔接,成功导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播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配乐朗读使得学生身心投入,唤醒隐藏在心底的灵动,实现情感共鸣,为后面的情感升华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拓展阅读结束后,教师通过播放本班学生的成长电子相册,将学生前面累积的情感与情绪成功牵引到写作环节,成功搭建写作支架。

    • 结合学生认知,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的有效提出又离不开教师对教材深刻的认识。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提问,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讲述的关于作者与叶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本身较易理解,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与体悟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那种情感却是本课的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依次提出了“作者初识叶圣陶,写了几件事”、“叶圣陶老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以‘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三个问题,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仔细分析可知,教师的问题提出和引导,主要从结构—情感—写法三个层次分别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核心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教师提供的数字化资源(作者背景资料和上节课的拓展阅读材料)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以达成对课文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深层次落实。

    • 主导-主体相结合,"阅读————品析————体悟"环环扣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都由教师讲解分析。而在“双主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核心问题等实现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依靠学生自己发挥,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组内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形成自己对于课文情感、语言的理解与建构,并能够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适时、适度地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同时,能够带有感情地朗读并深切体会作者的感情。首先,教师在学生自读课文并对整个故事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紧接着便抓住“我小小的心被融化了”这句话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体会和感受,深入体悟作者的感情,并配音乐朗读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处理重点语句时,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在学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之时,巧妙地利用第一课时介绍的作者背景资料,适时抓住“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句话适时拓展和深度挖掘,让学生细细品悟语言中渗透的真情实感。设计最巧妙的是,感情升华部分体现出的别具匠心——教师将描写爬山虎的三句话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到这里情感教学目标的深化也真正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 落实拓展读写,深化情感教学目标

    在跨越式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拓展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写作题目的设计。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与设计的精品文章,蕴藏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而拓展阅读材料则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资源;两者之间是一种精读和博览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分析课文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与本课目标密切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理解课文主题。当学生完成充分的主题阅读之后,再以教师设计的写作题目作为支架有感而发,将沉淀和积蓄的情感抒发出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选择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环节进一步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微妙之处,既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形象的语言材料,又帮助他们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后面的拓展写作环节做铺垫。教师通过播放本班学生的成长电子相册,以“选择我们成长之路上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片段”为题,顺利将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激活学生心底的真情实感,彰显鲜明的独特个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拓展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写作,充分体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深层次整合。

     

     

     

     

    • 标签:
    • 爬山虎
    • 学生
    • 教师
    • 阅读
    • 教学设计点评
    • 情感
    • 课文
    • 课时
    • 写作
    • 语文
    • 拓展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