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模式——《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1110)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模式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
张小艳 丁杰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探究式学习,课程标准提出以下四条要求: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究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探究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方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的内容: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如图1所示。
李彦彬老师执教的《其他生物的呼吸》这一节课,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学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呼吸,并能阐述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运作完成人体呼吸全过程。而对于其他生物,如鱼类、两栖类、鸟类和昆虫的呼吸过程是否与人体呼吸全过程完全一样。李彦彬老师并没有把“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以表格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生物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以及生物呼吸的实质。下面结合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环节加以分析:
-
1、创设情境
-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心理准备。视频内容是关于呼吸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呼吸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意义。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类的呼吸过程,观看了视频后,都饶有兴致的想去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
激发了学生认知后,教师通过提供表格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梳理人体呼吸的相关知识点,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生物的呼吸作铺垫。表格如下所示:
生物名称
人类
生活环境
陆地
主要呼吸器官
肺
辅助呼吸器官
无
特殊呼吸方式
无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2、启发思考
在此环节,教师是以梳理人类呼吸知识点的表格作为支架来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其他生物的呼吸。从表格可以看出,重点需要学生自主、协作学习了解的知识是关于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主要呼吸器官、呼吸方式,以及呼吸的实质。并对照着人体的呼吸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
3、自主探究
在此环节,学生利用教材和网络收集、分析、加工和评价信息,来完成表格。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物,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寻找相关知识提供了链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学生在网络中漫无目的搜寻。
-
4、协作交流
学生在完成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引导各个小组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交流,讨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以及各种生物的呼吸实质,并制作ppt,为下面进行的小组汇报做准备。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小组完成了表格,并且形成一致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前教师已经给学生做了汇报技巧的培训,各组小组长进行汇报讲解,为了其他小组成员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采取了随机指名回答的方式,并辅以教师对内容的讲解。
在引导学生梳理每一种代表生物的呼吸过程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鱼类鳃丝上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并播放鱼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理出鱼类呼吸过程。然后,教师给出其他三类生物的呼吸过程图,引导学生描述这三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在描述呼吸过程时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将这三个问题提前发布到Vclass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中,学生在论坛中发布帖子的方式进行协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即可借助强大的网络优势予以解决。
-
5、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环节,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四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可以得出它们的不同点(适应环境),和相同点(呼吸实质),让学生通过比较,更为直观的看到动物呼吸的现象和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这堂课,而是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给出了学生一些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达成教学目标。
本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入Vclass网络教学平台,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包括汇报的内容、汇报的技巧等,教师根据平台提供的即时汇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反馈。
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试想,如果李彦彬老师这堂课没有网络环境作为支撑,这样的一堂生物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网络技术在这堂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学习。网络环境下人手一机可以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学生完成了小组任务之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物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更多的去了解生物,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二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网络技术远远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拓宽了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再度的加工。
三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深度讨论和交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在教学平台自主建立讨论区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学生能够及时的利用网络收集和加工信息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四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和反馈。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均可以实现及时评价和反馈。李彦彬老师的这堂课,小组汇报完成之后,全班填写一份汇报情况调查表,根据调查表统计的结果,可以评出汇报优秀组,教师以此对于学生的汇报技巧进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网络环境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两个突出的优势,一个是表格作为支架发挥的作用,一个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表格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表格,表格是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一个逻辑框架。教师设计的表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表格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格作为支架、以网络环境作为支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以及总结提升,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上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下一个环节铺垫,而下一个环节则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提升。
“探究式”学习在教育领域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教学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要充分发挥网络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提供给学生远远高于教材的信息,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先将学生需要自学讨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源,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探索,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
-
- 标签:
- 进行
- 学生
- 教师
- 汇报
- 生物
- 表格
- 交流
- 过程
- 呼吸
- 教学设计
- 案例点评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