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22团第一中学 赵天磊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是北京师范大学跨越式课题组李晓庆老师给我们二师教师推荐的。通过对《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的阅读,我的思绪久久无法平静,静静坐在那里,反思着自己八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本以为此书又是一些枯燥反味的理论书籍,通过阅读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

    做为一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给予学生无私的爱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但仅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常常为班级上的一些调皮的孩子冥思苦想,也常常为班上的一些学困生而伤透脑筋,也常常为班上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头大,仅仅只有对孩子对给予的一腔热情能够改变吗?答案是肯定不能的。我们应该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一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应该赋予“爱”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热情、更多的艺术、更多的理性。我们想一想,家长对孩子的爱是要远超过我们的,但为什么有些家长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栽了根头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对孩子的爱缺少智慧、热情和理性。

    通过阅读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呢?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长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便能更好地压住火气,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能更清醒、更理性地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他们明白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并为之努力。

    爱是一种艺术,正如生活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爱使人精神愉悦,焕发生命活力,产生无穷斗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学习是学生生命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他能自始至终“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已上升为爱的技巧、爱的艺术以及爱的智慧。爱的艺术在于方法、在于手段、在于时机、在于角度,更在于心中有爱,一切均是自然流露无为而有为、无声而有声、无招而有招。所以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爱的艺术。

    时下流行的赏识教育就是一种艺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承认孩子的每一个发光点,哪怕是那么的渺小,哪怕是老师有意寻找,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孩子又怎能不进步呢?其实,每一个班级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所谓的“后进生”,如果我们能主动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他们的更多的褒奖而不是批评,他们会更快的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被人批评的对象。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教师要保持平常心,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能做到这些,我们的工作不会干不好。

    我们是教育事业的奠基石,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投入我们的一切热情,完全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才能使教育事业更加稳固。钟爱教育、钟爱学生,智慧教育的花朵才会悄然绽放。既然我们已投身教育事业,既然教育事业已选择了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们的人生无悔!本书有100个鲜活的案例,相信通过阅读再你的工作中一定会有用到的一个,也相信通过对100个案例的学习,我们会自己创造出超越这100个的案例,让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智慧教育更加美好!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学生
    • 教师
    • 教育
    • 艺术
    • 教育事业
    • 热情
    • 更多
    • 里来
    • 孩子
    • docx
    • 案例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