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环境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与操作策略探析(0902)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网络环境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与操作策略探析

    宋海漫1  林峰2

    (1.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2.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第四中学,北京 102200)

    【摘要】针对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开展“激趣导入——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迁移运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深入落实学生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网络环境

     

    • 引言

    教材中所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锤炼流传至今的文化珍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美文。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触我国悠久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讲究推敲,重视修辞,琅琅上口的音韵和富含哲理的情韵或是如诗如画的美韵无论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和发展思维还是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因缺少语言运用的环境,文言文中精要考究的用词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与赏析造成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又易在“言”与“文”之间难于协调平衡,对“言”的过度关注和逐字逐词逐句的讲析导致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学习疲惫无趣,整体效果不佳。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通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一理念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指导性建议的指导下[1],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一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但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因对文言文教学的操作模式和具体实施策略不明而不知如何操作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翻译上,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未换来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增加。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适当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既要重视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对文章丰厚人文内涵的独特体验,注重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升学生鉴赏品析能力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按照如下教学模式开展:“激趣导入——诵读感悟——鉴赏品析——拓展深化——迁移运用”,其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1、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紧扣教学目标或回顾旧知或激发兴趣或为内容理解铺垫,简短有趣的导入活动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易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心理上也能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这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激趣活动因文言文的不同其设计也多种多样。在非网络环境下教师常用的主要有师生对话导入或者教师讲授历史故事、典故导入,而网络环境下除了可以运用这些方式之外,多媒体还为课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乐、动画、视频材料激趣导入;即使是历史故事和文学典故,亦可借助媒体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获取独特的体验。如《爱莲说》一课,教师可利用网页课件的优势呈现丰富的莲花图片,借直观可见的莲花让学生真切欣赏到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形象, 更易于将文章中描写莲的“话”变成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画”。学生对莲花产生喜爱之情,使其更容易走进作者,品味作者的情感。在《夸父逐日》一课则可通过回顾已学神话故事引入《山海经》,学生自读了解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喜爱及《山海经》概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深入学习《夸父逐日》的兴趣。

    虽然激趣的策略多种多样,围绕教学目标注重活动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是有效保证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2、诵读感悟

    正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措施。品析鉴赏前学生的诵读可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字词文意的理解难点;其次多次诵读还能逐渐感知文章的音韵美,粗浅体味作者情感,形成对文章初步的个性化感悟。

    诵读的方法一般有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两两诵读、集体诵读、教师范读、媒体范读、师生点评指导诵读等形式。学生诵读是学生主动参与诵读,体味文章语言、句读、音韵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或者媒体范读是通过情感丰富、抑扬顿挫的诵读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或内涵哲理的体味;点评指导是解决学生诵读中的问题,落实通顺流利、有感情诵读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学习诵读方法的有效措施。因此要综合几种诵读方法让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感悟语言魅力,培养学生语感。

    除了灵活协调多种诵读方法外,还应注意以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逐步深入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诵读的方法。

    3、鉴赏品析

    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诵读、听读后,对文意有了初步整体的感知和个人独特的思考体验。师生在此基础上开展疏通文意、解疑释惑时要充分利用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优势,让全班学生参与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工具疏通文意,明确自己的难点与同伴交流解决,教师通过有效反馈把握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所在(与教师预设难点也许有不同)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在文言文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非常艰涩的句子,教师进行相应的语法分析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意,但语法分析、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体味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质疑,教师总结学生疑问为一两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句意把握文意,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刻寓意。

    4、拓展深化

    因古文化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当代初中生之间有距离,这导致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存在很大困难。为促进学生的理解,适当提供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题相关材料等支架性材料是很有必要的措施。

    拓展材料的提供是为促进学生更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文章服务的,是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材料的选择要丰富且与主题紧密相关,材料的处理应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处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材料放在最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地方呈现,而不一定是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为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多角度把握,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鉴赏力,强调所提供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和主题贴合性,如对比阅读相同题材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相同题材不同观点的作品、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等。在拓展中,还要让学生寻找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达到说古论今,古为今用,既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用古代的有益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思想完善。[2][3]

    5、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是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深层次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措施。在学生学习文言文和拓展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口语交际或写作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启示输出。写作题目的设计可以是模仿借鉴、创写表达,如模仿《陋室铭》写自己的生活;模仿《五柳先生传》写人物传记;模仿《夸父逐日》创编神话故事或者是改写、续写神话故事。写作题目还可以是让学生记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或针对原文进行评论。

    迁移运用环节关键是让学生将内化的知识经过加工转化输出,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提升个人修养。借助网路教学平台打写作文,还可以促进学生间互评互改,交流共享。

     

    【参考文献】

    [1] 国家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周小夏.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浅探[J]. 中学语文. 2008.30

    [3]贾艳. 激趣_赏析_拓展_浅谈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J]. 考试(教研版). 2008.05

    • 标签:
    •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
    • 文言文
    • 教学
    • 学生
    • 促进
    • 教师
    • 理解
    • 操作策略
    • 诵读
    • 网络环境下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