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小学陈英娴读书感悟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感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感悟

    鼓楼小学 陈英娴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给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是: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习惯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在书中,王老师多次提到,教师要有研究的心态对待学生,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多数时候源于一个纯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如果能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保证立足点的多元化,就是教师的智慧,机会把一次次的麻烦酿成快乐。现在的孩子总是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在我们看来很怪异的事情,他们都可能做的出来。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有一种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的心态,挠有兴趣地研究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每个学生。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按时,保证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因此,教师们就不考虑学生想什么,喜欢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个性、创新意识被扼杀,许多的学生就是被动学习的机器,那千篇一律的只会学习的孩子慢慢地变得沉默和痴呆。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学生呢?王老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立足多元化,特别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孔子讲“因材施教”,王老师是怎么样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的呢?第一、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掌握学生的成长的规律。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形成家校合力。第三、打破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优劣的惯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学生原生态的成长中做个好人。凸显教育的人性化,教师必须学会追根溯源,追根溯源就是一种研究、探究、就是科研。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的身份剥离出来,才能谈得上对人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真正做到把孩子当成是“科研”对象,而不是“管理”的对象。

    总之,读了王老师的书使我深刻的感悟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用心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师
    • 成长
    • 老师
    • 查看
    • 感悟
    • 孩子
    • 研究
    • 学生
    • 王老师
    • 问题
    • doc
    • 鼓楼
    • 读书
    • 小学
    • 是什么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