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深情》教学设计三十团中学李秀琴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慈母深情》教学设计
李秀琴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学情分析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提问: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齐读课题2遍。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指名说,教师进行梳理: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哪里看出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根据课题质疑,能找准教学切入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请快速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并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书。)
三、解决质疑 体会情感
解决质疑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说。学生说后,教师给予表扬:能把一篇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一二句话,真不简单!
2、补充:你们知道《青年近卫军》是一本什么书吗?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
3、“我”想买这本书,想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说 “失魂落魄”,引导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学生能大致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这时,教师适时简介《青年近卫军》,既为理解“为什么想的失魂落魄?”作了补充,又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解决质疑2:从哪里看出慈母情深?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母亲深情的句子,并写写旁注。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再集体汇报。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板书“塞钱”)
⑴、学生自由读。
(2)、你能读出母亲的“塞”是一种怎样的“塞”吗?(毫不犹豫)有多少钱?(一元五角)噢,这点钱呀,对母亲来说算不了什么,很容易,是吗?(不是)理由呢?或从哪些细节看出来?学生可能回答: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贫苦的母亲、辛劳的母亲。
(3)、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
“疲惫的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句子)
a、齐读。
b、师改读:把每句中的“我的母亲”提前读。
c、师问:能换位置吗?(不能)为什么?(学生反复比较读,读后指名说)
师:这就是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在习作时,同学们可要多学学。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读这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细节描写,具体地刻画了母亲疲惫的形象。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一元五角钱的来之不易。至于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这一知识点只作渗透,不用作过多的分析。)
“辛劳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a、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中运用了——4个“立刻”,你们再读读,你能读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读。)
师:这真是一位争分夺秒的母亲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学生练读、指名读。
b、母亲每天都这样拼命地挣钱(板书:挣钱),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挣钱的呢?
学生找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倘若是我,我的心都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震碎了。倘若是你们呢?学生换位体验。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孩子披文入情,把自己设想成文中的角色,从“角色阅读”开始,体会角色的不同感受,进入“换位阅读”,移位入境,移位入情,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让阅读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过程。)
师:可是,母亲却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啊!当母亲听说我要买书时,却毫不犹豫地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读:“母亲毫不犹豫地将钱——(学生接着读)塞在我的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这真是一位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母亲啊!
3、师:望着瘦弱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争分夺秒的母亲,再望望手中的一元五角钱,这哪里是钱啊,分明是母亲对我的爱、对我的希望。这钱里凝聚了母亲多少汗水、多少辛酸。这真是——“慈母情深”(教师指课题,生齐读。)!如果此刻是你,你会怎样?学生畅谈(学生可能会说:很感动,更爱母亲,对母亲的敬意更深)是的,文中的我也和你们一样,他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他在心里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什么呢?
a、学生进行小练笔(先组内合作,再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此安排小练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作者的心声,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
课堂小结: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
五、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四、课末质疑 深入思考。
1、问题我们都已解决,请同学们再一次扫描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完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必然的理解,这时再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质疑、试探、联想缔造的空间,能训练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2、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课文是怎样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若学生没提这个问,教师可以设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写法。
(设计意图: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小学高年级段)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要注重内容的感知,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感知,通过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做到“写了什么”与“怎么写的”和谐共生。)
五、拓展阅读 升华情感
1、刚刚,我们一起去感受了一位平凡的母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儿女的,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一首小诗《纸船——寄母亲》。学生自由朗诵诗歌:你读出了什么?
2、,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再次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的阅读链接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学生诵读诗歌,体会母爱的伟大,升华情感。能起到拓宽视野,升华情感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
写一写:通过一件事来表现母亲对你的爱。
(设计意图:感悟母亲对自己的爱。)
七、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母亲 瘦弱
贫苦
辛劳
通情达理
我 感激爱,表达爱
-
-
- 标签:
- 情深
- 相互学习
- 学生
- 语言
- 设计
- 意图
- 教师
- 母亲
- 课文
- 慈母
- 体会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