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周咏梅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6、爬山虎的脚
周咏梅
-
一、概述: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
二、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也想要学,但对课文中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还不能完全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句子上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过程与方法: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
六、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读议结合”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情景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
七、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
八、课时安排两课时
-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10分内写一段话。-
一 、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
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
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
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拓展阅读:
打开拓展阅读材料,阅读以下篇目。
1、《我爱家乡的水果----荔枝》2、《我家的葡萄藤》3、《五色茶花》4、《藤本植物》
-
六、写话训练:
用上本课的词语写上一段话。
-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开火车读词语。
2.板书课题: 6、爬山虎的脚
-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课件出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课件出示爬山虎的简笔图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7、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8、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9、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四、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
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阅读:
打开拓展阅读材料,阅读以下篇目。
1、《我家的吊兰》2、《牵牛花》3、《杨树》4、《带刺的朋友》5、《神奇的丝瓜》6、《昙花》
-
六、写话训练: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爬山虎的脚》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并让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我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经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很多次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存在一定差异。今后,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语文素养也获得一定的发展。
-
-
- 标签:
- 叶子
- 爬山虎
- 学习
- 学生
- 阅读
- 20130918123911
- 了解
- 课文
- 学习元
- 课时
- 观察
- 特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