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视域下教师的角色重塑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双减”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助力教师角色重塑

    • 一、引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1]。政策出台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诸多教育学者对此进行解读、展开相关的研究以探讨如何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转型;家长、教师、学校高度重视“双减”政策下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如何提升;而社会培训机构则被这股“双减”风席卷、倒塌。专家强调,“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协同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则是主阵地中的关键角色,其所承担的职责、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如何在此背景下精准定位角色职责,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利用技术挖掘大数据内部蕴含的巨大能量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领域,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如何依托大数据技术挖掘各平台空间的教育数据,进行精准决策,实施精准教学,服务于教育都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将大数据技术融于教师角色定位能够提升教师教学实践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更好地明确在“双减”背景下,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职责、所需要转变的各个方面,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 二、“双减”政策及其对教师角色的新诉求

            “双减政策,旨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2]。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意见》从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作业设计布置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角色需要从以往的状态中进行转换:在课堂上从课程目标内容的执行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课堂、活动设计者;在作业安排上从“应试教育”的掌握中脱离出来,明确作业的真正意义是支撑学生学习,重新审视和研究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在课后服务中,教师需要积极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角色应转向课堂研究者、作业设计者和课后服务者。

    • 1、课堂设计者

       

      《意见》提出,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并进一步强调,必须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其中“应教尽教”是“双减”政策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区别于其他的“减负”“课改”政策,真正关注到了课堂的关键作用,明确指明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减负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减负的重要手段真正实现减负[3]。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更多地以“成绩”为导向,实施应试教育,基于此背景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单方面的传输知识为主,即“满堂灌”。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分数,大部分的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被动的机械化过程。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是一个无法脱离的现实问题,社会公众对于分数的追求只增不减,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服务于考试分数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将考试可能会涉及的知识内容赋予课堂内容教学,学生们需要学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大量的课后时间被占据,学生们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就说明当前的教育尚未实现“应试”与“育人”的平衡发展。这就导致课堂形式与教师的角色难以真正意义上进行改革与转变。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应教尽教”的真正内涵,发挥在课堂中的角色作用,成为高质量课堂的设计者。该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构建本学科的知识框架,推动学生进入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突破已有的知识屏障促进个人成长发展[4]。此外,教师还必须关注如何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依托于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切实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 2、作业研究者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是《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布置要求。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但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包括数量过多、质量过低、针对性差等,这些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厌烦等负面情绪以及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作业设计、安排的实施者,必须加强作业研究,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设计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提高学习质量的作业,真正发挥出作业的育人功能。

       身为作业研究者,教师必须改变对作业的思维方式[5]。教师必须认识到布置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更要探索设计“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作业的内容不能只限于教科书的知识点,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时学生之间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差异,设置内容适切、难度适宜、质量优佳的个性化作业,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联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作业的形式也不能仅仅是书面化的作业,而是要借助技术平台等手段方法,设计开发出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促进作业转型。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根据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遇到的问题,所反馈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答疑辅导,调整教学方案,真正意义上发挥好作业服务于教学和学习的作用。

    • 3、课后服务者

     

      《意见》中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强调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讲新课。因此教师承担课后服务,首先要认识到,课后服务并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而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课后服务中,教师不仅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还需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等多样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发现挖掘学生的特长所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多样化人才。

      课后服务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服务力、统筹力[6]“学习力”支撑教师不断学习,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才足以胜任课后服务的工作。“服务力”要求教师具备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教师课后服务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统筹力”则要求教师能够对课内外、校内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统筹兼顾,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宜的发展规划。这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 三、“双减”背景下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7],同时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政策一经发布实施,讨论度最多的除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削减以外,更多的是教师的工作负担有进一步加重的风险。虽然可以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难以清晰划分教师工作的界限,将学校教育行为与服务责任都集中于教师一角,各方面负担沉重。

    • 1.课后服务使教师工作时间延长、任务加重

      《意见》强调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的课后时间回归校园,在该背景下,教师极易被看作是校内教育行为和课后服务责任的唯一主体,这就导致教师工作的界限模糊化,教师无意之中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同时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全覆盖,必须有效落实课后延时服务,但这就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使其工作任务加重。一直以来,教师群体肩负育人重任,工作的时长大多远超于正常的工作时间,“双减”政策下,教师的额外时间和精力要用于学生的课后辅导、服务,教师的自主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分割,备课、科研甚至是个人的休息时间也被大幅度缩减。很多教师为了设计一堂优质课,压缩了自己的私人时间进行提升优化,更甚者几乎是全身心投身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个人的生活家庭。这并非是一种良性的教育生态,甚至是教师生存的巨大挑战。

      作为校内教育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在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内容上,《意见》要求教师发挥创造性,自主研发丰富多操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素质拓展的有效性。这使得教师不仅要负责常规的教学任务,进行学科内容备课、作业批改,还要花大量精力在开发趣味性和创新性的课后服务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还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设计开发出富有吸引力的课后服务活动与学习资源。“减负”并非是负担的转嫁,不是学生与家长的“减负”,教师“增负”;而是师生家长之间的一种正向互动。因此要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积极配合的良性教育氛围。

    • 2.作业转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提高

      《意见》中不仅要求教师强化基本托管服务中的作业管理,更是对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这表明了学校的作业设计需要向个性化、高质量等方面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只是将学生牢牢捆绑在教科书的知识点上,而是要重新审视作业,明确作业的功能与根本意义所在。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差异并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提升流畅性的作业、螺旋型反思作业、应用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等等。这些要求教师要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个体,每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学习、情感特征,需要对他们进行追踪观察,以精准适配学生发展。同时借助多种手段方法与媒体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适切作业,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 四、“双减”下大数据技术助力教师角色重塑的路径

      当前正处于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大规模的数据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教育领域中,大数据应用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将教师角色定位为课堂设计者、作业研究者、课后服务者,而如何扮演好这三种角色是值得探讨的。同时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沉重的工作负担与漫长的工作时间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教师缓解压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绩效,对于助力教师角色重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1.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

      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的规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扩大,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育数据进行挖掘和探析。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教师的数据素养与教学效果与质量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何为“教师数据素养”?国内诸多学者都对教师数据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所谓教师数据素养就是教师在涉及到教育数据时所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该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数据意识与态度、数据基础知识、数据核心技能以及数据思维[8]。从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教师的数据素养,认为其由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三大要素构成[9]。此外,基于教师的数据素养与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教师数据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数据知识、数据技能、教学应用与意识道德四个一级指标[10],为教师数据素养的评价与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教师数据素养是教师在新时代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其包括数据意识、数据能力、数据思维和数据伦理道德四大主要部分。

      针对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路径和策略进行探讨以助力教师的角色重塑,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职前培养、教学实践与职后培训。教师的数据素养并非是无中生有、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使其内化于心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外化于行,因此教师的职前培训尤为重要。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必须强调数据素养的重要性,并在课程体系中加入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与数据理解等与数据素养相关的课程[11],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数据素养的养成与巩固。教学实践是提升教师数据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课堂活动的多元数据进行教学决策与调整,训练自己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并对该实践进行反思与提升,从而有效发展个体的数据素养。对教师的数据素养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地进行职后培训是对其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有效保障。选取适宜的评价量表对在职教师的数据素养进行客观性评价,并根据其反馈出来的问题结合教师的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师的培训方案。教师的职后培训并非是任务性质的,而是强调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发展,因此该培训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探究性,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协作,共同创设数据素养与能力的交流研讨,进而实现教师数据素养的进一步深化。

      因此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在角色重塑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发挥力量支撑作用,使教师实现在“双减”背景下的角色转换,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 2.大数据技术助力教师提供优质课后服务

      减轻作业负担并不意味着单纯减少作业的数量,而是重在升级作业的教育功能,提升作业的质量以增强教学效果[12]。高质量的作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和掌握方法,还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13]。因此作业的设计要能够协调基础教育和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内容科学合理、形式丰富多样、功能精准对接学生发展。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主要由教师凭借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主观认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安排设计。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业水平、学习倾向、学习习惯等,教师的主观经验未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精准和客观的分析了解,因此作业的设计只能是一种宏观的知识把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进行持续性学习与能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能够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数据导向的策略支撑。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等从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中,包括学生的情感数据、课堂表现数据、作业和考试数据、在线学习数据等,深入挖掘,精准诊断出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分析学情,为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施教和分层作业设计奠定基础。立足于这些数据的分析,结合智能系统提供教学和学习决策与个性化的服务推荐,让教师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学生依托学习平台资源,接受个性化的作业练习,增强作业的实效性,让作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手段,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功能。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数据进行精准表征和聚合,对多模态教学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明确教学资源和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教师更精准地设计作业提供支持。同时面向多元学习情境的常态化数据进行采集和融合分析,借助多元评价模型对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和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即时、多维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数据进行整合,为构建动态发展的学习者模型提供数据分析支撑,进一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科学研制作业内容和预留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 3.大数据技术助力教师精准分析学情、精准设计作业

      课后服务是指在基础教育时间以外,学校针对中小学生提供培养兴趣爱好、启发智力情感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正规项目或活动的一种课后托管教育服务[14]。其重点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改善学生的生活和社交能力,支持学生成长。优质的课后服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打牢基础,有效促进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养成,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作为课后服务者,如何设计、安排优质有效的课后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兴趣发展需求,仅仅依靠教师个人能力去思考、提供满足每个学生需求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难以实现的。并且从事课后延时服务意味着教师的休息时间被挤压,而且难以提供相应的津贴补助,教师逐渐沦为廉价劳动力,长期累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此种情况,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缩减一些复杂又繁琐的工作负担,助力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并且课后服务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涵盖了教师为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对于已完成既定任务的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需求的服务。因此,从课后服务内容出发,分析大数据技术如何在此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课后服务聚焦于学生的作业辅导,强调作业质量把控其数量,在进行作业辅导时需要精准分层指导,使课后服务更有针对性。实现“精准”“优质”的作业辅导则必须利用好数据与技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总体把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反馈,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用数据来呈现和量化学生作业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送错题解析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主纠错、学习巩固和总结,激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甄别筛选出需要详细解答辅导的复杂问题,进行分类分型,实施精准辅导,提升了服务效率。此外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其他的活动资源进行支撑。所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学习者的兴趣倾向、发展动机、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分析,并生成全方位、综合性的发展报告。教师基于该报告,使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优质资源,进行团队协作,发挥群体智慧来设计安排适宜的活动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 五、总结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各个行业领域必须对其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因此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调发力。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角色,责任重大,不仅需要精准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责,提高个人的数据素养,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还需要整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来赋能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成长,使个人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并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服务。

    •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14-19.
    2. 同[1]
    3. 周序,付建霖.“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5.
    4. 钟启泉.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外作业”[N].中国教育报,[2021-11-10](05)
    5. [4]
    6. 付辉.“双减之下,教师何为[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9):14.
    7. 于川,杨丽乐.“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J/OL].当代教育论坛:1-12[2021-12-28].DOI:10.13694/j.cnki.ddjylt.20211105.001.
    8. 刘雅馨,杨现民,李新,田雪松.大数据时代教师数据素养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109-116.DOI:10.13811/j.cnki.eer.2018.02.017.
    9. 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14-19+34.DOI:10.13811/j.cnki.eer.2015.07.002.
    10. 李青,赵欢欢.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104-110.DOI:10.13811/j.cnki.eer.2018.10.015.
    11. [10]
    12. 李华. 打造智慧校园 赋能“双减”工作[N].中国教育报,[2021-12-21]
    13. 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14. 都晓.“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研究述论[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2021-12-29].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210.001.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