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听一句,走进孩子的心灵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多听一句,走进孩子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内心深处。拥有心对心的交流与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我是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刚进入小学,易动,不稳定,自制力差,刚入学第一个月每天都在紧张地来回奔跑于办公室,教室,操场之间,而这群可爱的孩子总能给这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带来思考和智慧!
案例一 上课不爱听讲的孩子
我们班的小虎同学刚入小学时,是个不折不扣的“调皮孩子”,上课睡觉,擅自下位,教室乱跑,动手打人,甚至跟老师顶嘴,课间操骚扰同伴,站路队时手舞足蹈……凡是有他的地方,不良习惯就会蔓延。我意识到,这是个极其严重的“刺头”,我应该花时间给他一个“特殊待遇”。那天下课以后,我把他拉倒教室栏杆旁边问:“小虎,上课为什么不爱听讲啊,老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互相说心里话,你能告诉老师你的心里话吗?”孩子终究是孩子,三言两句都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老师,我觉得我自己很笨,xxx和我是一个学前班的学生,他都已经会珠心算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我就不会!”听到这些,我心里高兴,高兴小虎有一颗进取之心,知道拿自己的知识和别人相比,找出不足之处;同时,我心里也很心疼,心疼这孩子有点自卑,缺乏自信。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我告诉他:“xxx会了珠心算和100以内加减法是因为他提前上了补习班,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果你也跟他花一样的时间去学习,说不定学的比他还好呢。”我跟他说老师有一种本领,老师只要看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这个孩子聪不聪明。他问:“老师,那我聪明吗?”我假装仔仔细细考量一番,我说:“小虎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上课长知识的时间用来做小动作了,有可能过几天你的眼睛会让你变成不聪明的孩子。”他急忙说:“老师,我以后上课认真听讲,我想做个聪明的孩子”。往后的几天,他真的上课不打扰别人了,笔直地坐在那里听讲。
案例二 我可以出去玩了吗
然后第二天小虎来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我办公室说:“曹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妈妈昨天没有打我,反而奖励我了呢,曹老师你是神仙吗?”听到这话,我忍不住笑了,说:“对啊,曹老师厉害吧。”接下来是我和小虎形影不离的日子,因为课间时间小虎总是与同伴发生冲突,所以我让小虎一到课间时间就来办公室,刚开始是站在我旁边看我做事,什么也不做,就是剥削了他的课间游戏时间。小虎终于按捺不住,恳求我想出去玩。我决定开始让小虎动手帮我做事情,比如抱作业本,帮忙清理作业上交数量,比如帮我去教室喊“谁来我办公室”.......他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轻快地帮我做事情。接下来几天小虎又问我了,“曹老师,我以后可以出去玩了吗?”我说:“还不行,你还需要替曹老师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他问:“是什么?”,我把一个个导学案作业出错的全部挑出来,让小虎当一回老师,负责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来给他们讲解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做。他顿时感觉使命在身,快速去教室喊学生,通过听他讲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小虎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的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也非常透彻,并且会举一反三,平时对这孩子了解的太少了,以致于没有发现他身上有这么多优点。
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仅是要由一双慧眼,还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睁着的眼睛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用闭着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我们的重心会集中在培养孩子优点上面,挖掘他的潜力。
案例三 不要再让我抱书了
这样持续了几天后,小虎又开始问我“曹老师,我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吗?”我望着他,停顿几秒钟,告诉他“可以”,他像是得到珍宝一样又蹦又跳起来,喊着“啦啦啦。。。我终于可以出去玩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失而复得的东西弥足珍贵,孩子也一样,他们天生爱自由,爱游戏,爱活动,这样一经历,他才会好好利用课间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动手打人。接着我让小虎顺便帮我把这堆导学案抱到教室讲桌上去放着,小虎说“曹老师,你就别让我抱了”。我顿时有点生气,心想:才允许你下课出去玩,难道又要开始调皮了?不过我没有还是面带微笑地问“为什么不要再让你抱啊?”他说:“曹老师,讲桌上的书已经够多了,我怕讲桌的腰沉不起,它会受不了的。”我顿时被小虎的善良所感动,幸好我没有第一时间批评他,而是先听孩子的心里话。我给小虎贴了一个奖励贴,告诉他“曹老师再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讲桌的腰绝对沉的起,不信你试试。”他很信任地把书抱走了。
小虎真的没有再动手打过人!有一天,他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曹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打人了吗?”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帮你做事情了,没有力气再打人了。”
小虎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我从未给小虎讲过什么大道理,没有苦口婆心的劝阻,没有义正言辞的说教,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听不懂道理,大道理讲一千遍一万遍不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次,孩子是通过行为来学习,通过感觉来体会道理,而非按照道理来做事。只要我们讲的话,布置的任务是看得见,摸得着,有方法,做起来不难,那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而非通过理性思考去行动。所以,要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习惯,我们需要了解他们,找准方法,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化险为夷”。
【总结】:
心理学的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案例中老师耐心接纳孩子的一切,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其中蕴含了教育的智慧,这是令人感动的教育案例,它告诉我们以下教育理念和思考。
第一,老师作为大人要学会和和童心交流。请看案例中的描述:……他问“老师,那我聪明吗?”我假装仔仔细细考量一番,说“小虎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上课长知识的时间用来做小动作了,有可能过几天你的眼睛会让你变成不聪明的孩子。”他急忙说“老师,我以后上课认真听讲,我想做个聪明的孩子”。
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语言,正是这样的语言浸润着孩子的心灵,它比干巴巴的道理动听,也有用。
第二,老师作为大人要让孩子体验到好行为的美好感受。案例中有这样的描述:我说曹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小孩子天生对秘密这个词比较敏感,我说:“曹老师保证,今天小虎回家了妈妈会夸奖你”,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说“不可能,妈妈从来都只会批评我”,“如果老师骗了你,那明天来了老师给你贴一个大红花”。
老师真的和家长携手让孩子体验到了被夸奖的滋味。这是一种正向的引导和塑造。如果让孩子变成好行为的孩子,首先要他体验到拥有好行为的美好感受。
第三,让孩子的生命积极的内容取代负面的行为。
案例中这样描述:他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曹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打人了吗?”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帮你做事情了,没有力气再打人了。”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言语,给我们很大的反思。我们关注孩子正向的内容,扩大正向的内容,自然那些不好的东西就会逐渐消失了。
-
-
- 标签:
- 男
- 一年级
- 言语攻击行为
- 扰乱课堂秩序行为
- 隐蔽性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